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背景变应性鼻炎全球发病率高,并呈逐年上升趋势。该病症状反复发作、较难控制,且易引起哮喘、鼻息肉、鼻-鼻窦炎等并发症,是门诊常见病种,已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虽然该病的治疗方法多样,包括:药物疗法、变应原特异性免疫疗法、手术疗法、抗IgE疗法等,但仍有部分中-重度鼻炎患者的症状得不到控制。近年来,针灸疗法在临床运用广泛,收到了令人满意的疗效。2目的观察针刺配合隔姜灸大椎穴治疗持续性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起效和持续时间,以期找到更优化的针灸治疗方案。3方法本研究运用前瞻性、随机平行对照设计,病例来源于2011年3月至10月到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就诊的持续性变应性鼻炎患者。纳入的60例患者均符合《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2009年版)中规定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为:1)符合上述持续性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2)变应原皮肤试验出现1种以上吸入性过敏原阳性反应,且至少1种阳性反应级别为(++)或(++)以上者;3)年龄18岁-60岁;4)能够正确地描述本人意愿,自愿填写知情同意书,同意参加临床受试者。本研究同时设有排除标准和剔除标准。将60例患者按1:1:1的比例,随机分为三组,分别是隔姜温针灸组、单纯针刺组、药物对照组。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持续性变应性鼻炎的分度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故三组具有可比性。隔姜温针灸组患者接受隔姜温针灸大椎穴治疗,配合常规针刺合谷、曲池、尺泽、列缺穴,尺泽穴用逆经泻法,留针20分钟,一周三次,治疗十二次,共四周。单纯针刺组患者只接受针刺治疗,不予艾灸,穴位和手法同前组,留针20分钟,一周三次,治疗十二次,共四周。药物对照组口服氯雷他定片治疗,一次一片(10mg),一天一次,口服四周。疗效评价指标有症状评分表、TNSS+TNNSS表、RQLQ变应性鼻炎生活质量量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让患者填写,评价治疗的临床疗效,六个月后随访,观察远期疗效。治疗期间隔姜温针灸组和单纯针刺组患者将在患者日记卡中自评第一次治疗后1小时、8小时、24小时、48小时,第十二次治疗后1小时、8小时、24小时、48小时,这8个时点的TNSS+TNNSS量表评分,从而观察针灸疗法的起效时间和疗效持续时间。4结果研究中有1例患者(隔姜温针灸组)于第一次治疗时出现晕针后未再接受治疗,有1例患者(单纯针刺组)因出差未能完成治疗,实际完成例数58例,脱失率为3.3%,小于15%,符合统计学要求。三组治疗后的症状评分、TNSS+TNNS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三种量表得分分别进行三组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隔姜温针灸组和单纯针刺组在第一次治疗后和第十二次治疗后的1小时、8小时、24小时、48小时,共8个时点的TNSS+TNNSS表得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得分有明显下降(P<0.01),两组相同时点的组间比较,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隔姜温针灸组第一次治疗后四个时点得分互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第十二次治疗后四个时点间得分亦无明显差异(P>0.05)。在单纯针刺组中,第一次治疗后四个时点间得分无明显差异(P>0.05);第十二次治疗后,第8小时的得分较第1小时有增加(P<0.05),第24小时、第48小时得分较第1小时有明显增加(P<0.01)。将两组8个时点得分减少值进行比较(得分减少值=治疗前得分-各时点得分):第一次治疗后4个时点组间比较、组内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十二次治疗后各时点组间比较,于第24小时,隔姜温针灸组减少值明显多于单纯针刺组(P<0.05);组内比较,单纯针刺组第24小时、第48小时减少值与本组第1小时减少值比也有明显降低(P<0.05)。将两组8个时点得分减少程度进行比较(减少程度=(治疗前得分-各时点得分)/治疗前得分×100%,得分减少程度越大反应症状改善得越明显):第一次治疗后,单纯针刺组第48小时得分减少程度明显低于第1小时得分减少程度(P<0.05);第十二次治疗后,单纯针刺组第8小时得分减少程度低于第1小时得分减少程度(P<0.05),第24小时、第48小时得分减少程度明显低于第1小时得分减少程度(P<0.01);隔姜温针灸组各时点间无差异(P>0.05)。将三组的主要症状单项分数进行比较,各组治疗后五种单项症状得分均较治疗前得分有明显降低(P<0.05),隔姜温针灸组疗后鼻塞症状得分明显低于药物对照组疗后得分(P<0.017),单纯针刺组疗后眼部症状得分明显高于药物对照组疗后得分(P<0.017)。药物组对于眼部症状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本组其他症状的改善程度((P<0.05))。三组六个月后症状记分和生活质量得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得分有明显降低(P<0.05),与本组治疗后差异不大(P>0.05)。隔姜温针灸组六个月后症状记分明显少于单纯针刺组(P<0.05)。5讨论最终完成治疗的58例患者,中-重度持续性变应性鼻炎患者占81.0%-83.3%,轻度患者占16.7%-19.0%,可见受试者以中重度患者为主。通过结果可知,针刺配合隔姜灸大椎穴、单纯针刺、口服氯雷他定对持续性变应性鼻炎的主要症状,均有明显疗效,且三者疗效相当,无统计学差异。同时三种治疗方法均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作用相当。隔姜温针灸组和单纯针刺组于第一次治疗后1小时、8小时、24小时、48小时的TNSS+TNNSS量表得分较本组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可见两种针灸方法在治疗后第1小时的时候已经开始起效,两组起效时间均为(?)1小时,同时该疗效一直持续到了治疗后48小时,即两组的疗效持续时间至少48小时。ARIA指南明确指出H1抗组胺药的起效时间是<1小时,持续时间为24小时,氯雷他定是H1抗组胺药的一种。由此可以推断,两种针灸疗法的起效时间可能与H1抗组胺药的起效时间相当,在1小时内便可迅速缓解症状;同时两种针灸疗法的疗效持续时间可能长于H1抗组胺药,因此针灸疗法不必每日进行,可隔日治疗一次。隔姜温针灸组第一次和第十二次治疗后的第1小时、第8小时、第24小时、第48小时的症状改善程度均相当,改善程度不随时间推移而降低,可见针刺配合隔姜灸大椎穴疗法疗效稳定持久;单纯针刺组第一次治疗后的四个时点改善程度亦相当,尚不随时间推移而变化,然而第十二次治疗后的四个时点改善程度随时间推移而明显降低,自第8小时起其改善程度就明显不及第1小时,随后差距继续扩大,可见单纯针刺在进行多次治疗后其疗效已不能很好保持,疗效持续时间缩短,至第24小时的时候单纯针刺组的症状改善程度明显不及隔姜温针灸组,可见针刺配合隔姜灸后可使疗效持续时间得以延长,疗效更稳定持久。三种疗法虽然对持续性变应性鼻炎的五种主要症状均有明显改善作用,但隔姜温针灸组对鼻塞症状的改善明显好于药物对照组,单纯针刺组对眼部症状的改善则明显不及药物组,隔姜温针灸组与单纯针刺组相比差异不大。药物组对眼部症状的改善最显著,对鼻塞症状改善最有限,这与其他相关临床报道一致。在远期疗效方面,三种疗法均有较好的远期疗效,其中隔姜温针灸组好于单纯针刺组。综上所述,针刺配合隔姜灸大椎穴疗法可以替代口服氯雷他定疗法,而获得与后者相当的确切疗效,也可以同口服氯雷他定疗法联合使用,从而补充该药在治疗鼻塞方面的不足。针刺配合隔姜温针灸大椎穴疗法比单纯针刺具有更持久稳定的疗效,临床值得推广。变应性鼻炎属中医“鼻鼽”范畴,其主要病机为阳气亏虚、卫表不固,风寒之邪入乘于鼻,发为鼽嚏。其病性属虚,发生发展和转归同肺脾肾三脏有着密切关系,临床常见肺气亏虚、肺脾气虚、肾元亏虚、肺经伏热等几种证型。隔姜灸大椎穴可振奋阳气、固表实卫,或解表散寒,或透散上焦热邪,同时温煦背腧穴,裨益脏腑经气,因此对不同证型的鼻鼽均有疗效。再配合针刺合谷、列缺、尺泽、曲池等穴,共奏益气解表通窍之效。因此,本疗法能对持续性变应性鼻炎有明显疗效,且疗效较单纯针刺更持久稳定。6结论针刺配合隔姜灸、单纯针刺和口服氯雷他定三种疗法对持续性变应性鼻炎的主要症状和患者生活质量均有明显改善,且三种疗法均在1小时内开始起效。针刺配合隔姜灸疗法比单纯针刺疗法有更持久稳定的近期疗效和更好的远期疗效,且该疗法对鼻塞的疗效好于口服氯雷他定。单纯针刺对眼痒流泪的疗效不及口服氯雷他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