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引导宗教适应社会发展,适应现代化条件下人们的多元、丰富的精神需求,是当今宗教界内部面临的紧迫问题,也是宗教文化研究的重点之一。本文在对昌吉州西圣观音寺经历两年的实地调研基础上,观察并论述了佛教团体内部在文化功能上所做的转型,认为作为一种适应社会文化发展的主动调适,西圣观音寺的做法是有积极意义的,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甚至寺院文化作为社会民间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建构现代化城市文化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陈述了本论文的选题缘由以及重难点。第二部分介绍了西圣观音寺历史沿革及基本情况。第三部分论述了观音寺在原有物质、经济、文化、人员条件下为适应新的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转型性调整,其中重点是寺院宗教功能的全面强化和社会文化功能的开发、改变之经过,以及在居民中所起到的文化影响。文章认为经历了文化转型及功能转型的西圣观音寺,对当地社会民众的生活具有较大影响,对吸收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现代城市文化建构,也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第四部分对以观音寺为代表的现代社会环境中佛教寺院的文化走向进行了分析。认为除了进行文化功能的调整、积极参与大众模式的、一般性的社会文化建设外,佛教寺院更应当注重坚守宗教本位,在哲学、文化诸多层面深入探讨佛理和哲学理论,从而使寺院的宗教功能得以强化而不是削弱。这也是保持寺院文化在当今多元、丰富的现代化环境中始终具有立足之地并得以发展的基础。结论认为,西圣观音寺在现代城市多元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内部文化转型和外部的适应性探索是十分有益的,许多尝试和实践为佛教文化与当代社会的结合、对社会文化的适应找到了连接点,也提供了良好的范例,而以佛教寺院为特征和立足点的进一步的文化建设,其方法和路径则需要更加努力地探寻和建构,以期为社会文化做出更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