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哈萨克族游牧文化的研究,以往在其民族渊源、宗教信仰、社会结构、风俗习惯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缺少以哈萨克族的五畜为主线,探究其与生态文化区域、社会关系网络、语言和认知特点、民族心理之间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本文从哈萨克族的五畜入手,以文献研究为主,结合在新疆阿勒泰市哈勒塔斯村和红墩夏牧场的田野经历,通过五畜文化的表征探讨哈萨克民族文化内涵及其发展与演变的规律。本文中的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选题缘由与意义,哈萨克族游牧文化的国内外研究,以及针对这些研究提出自己的研究思路。第二章马背上的民族:哈萨克。对亚欧草原上的游牧人群而言,马的驯化不仅是他们登上历史舞台的关键所在,而且马也是游牧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之一。马背上的哈萨克族先民,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形成了看似外部松散、实则内部牢固的一套政治和社会组织,以及与之相应的游牧文化。动物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不仅是游牧文化的重要内容,也直接促成了游牧文化的形成。哈萨克族游牧文化的发展与变化与其所处的生态、社会环境以及游牧生活方式的演变密切相关。本章重点聚焦田野点生态与人文状况的调查与体验,在现代化的背景下,从人和五畜之间关系的视角出发,探讨哈萨克人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所产生的冲击与影响,包括人畜关系的疏离、代牧现象的涌现、长者权威的丧失和女性地位的提高等。第三章哈萨克族文化生活中的五畜,广阔的阿勒泰山脉孕育了哈萨克人勇敢韧性、烂漫天真的民族性格,闭塞的地理空间却赋予了他们充盈的想象力,和快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哈萨克族的草原民间文学中关于五畜的创作十分丰富,在他们的文学作品和民间文化中处处体现了顽强拼搏和自我牺牲的英雄气概。在哈萨克词汇中畜牧词汇占很大比例,这不仅是其经济生活方式的直接体现,还是民族思维方式的直接体现。哈萨克族传统的文化作品和民族风俗积淀着长久以来与五畜有关的审美心理,浸透着深远的民族情感。第四章哈萨克族日常生活中的五畜,主要论述了新疆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五畜的本土知识,五畜文化与知识伴随着哈萨克人的成长,构成了游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外部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使得通过口儿相传的游牧知识失去了传承的生机与活力,五畜文化应当求同存异,去粗取精才能不断继承和发展。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采用文献分析法和田野调查法对哈萨克族五畜文化展开研究。本文重点对哈萨克族五畜与生态环境、民族语言、民族心理、认知观念、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关系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