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of Wei Xiaobao's Speech in The Deer and the Cauldron by John Minford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8104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庸(1924-),原名查良镛,华人最知名的武侠小说作家,与古龙、梁羽生并称为中国武侠小说三大宗师。其中《鹿鼎记》是金庸的封笔之作,集中体现了金庸高超的语言艺术成就。小说中塑造的主人公韦小宝堪称“反武侠”经典形象,与以往小说中的正面、英雄式的人物均不同。韦小宝因其独特的成长环境和个性,在武侠世界江湖和当朝执政者面前游刃有余,他的言行举止在金庸的笔下更显形象生动,其中既有方言土语、成语俚语,又有幽默言辞和正式场合用语等。小说由英国著名汉学家闵福德(John Minford)翻译而成,整个翻译过程历时5年,闵福德曾翻译过《红楼梦》、《孙子兵法》和《聊斋志异》等中国传统小说,因此,译者对《鹿鼎记》中韦小宝言辞的翻译处理自有其独到之处。
   关联理论作为一种跨学科、跨领域的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种辩证、全面的分析模式,对多种翻译现象有极强的解释力。关联理论认为,翻译是一个“明示——推理”的交际过程,它包括两轮“认知——推理”过程。译者在这两次“认知——推理”过程中既是接受者,又是交际者。在此基础上,Ernst-August Gutt提出了“最佳关联性”原则(optimal relevance),他认为,译者的任务在于传递最佳关联性。最佳关联性是每一轮交际成功的保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既要考虑原语作者的交际意图,又要考虑译语读者的认知能力,采用适当翻译策略,将最佳关联性由原语文本传递给译语读者,这样,读者付出有效的推理努力后能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
   笔者在论文中选取了《鹿鼎记》中韦小宝言辞作为研究对象,以最佳关联性原则为理论指导,评析并总结了译者闵福德所采用的翻译策略与技巧。根据关联理论,译文应传递最佳关联性,而非移植或对等,各种翻译技巧均应为达到这一目标而服务,相辅相成,并无好坏之分。在对不同场景下韦小宝言辞翻译进行分类研究后,笔者发现,译者针对不同的言辞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如增词法、加注法、释译法、替换法和略去不译等,从而传递了最佳关联性,使译语读者付出有效的推理努力后能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会议
报纸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