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人研究通假,多数是以其不可释性为基础,对通假现象作训诂研究,或仅仅研究通假现象本身,对通假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消亡作历史事实的陈述或原因的探讨。较少有人从文字史角度研究通假现象,也很少有人把通假现象的矛盾性与汉字的发展演变关系作一全面的考察分析。而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能够更好的分析通假、研究汉字发展史,有力地推动文字简化工作沿着符合汉字发展规律的道路发展。本文从汉字发展史的角度,立足于通假字的时代层次,考察研究通假字的矛盾性,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指出通假字在整个汉字发展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论文首先选择与本专题有关的通假研究的内容,从三个方面介绍了通假研究的历史与现状:通假的概念、通假的分类、通假字对汉字发展史的影响和作用。论文较为全面地介绍了关于通假概念的争论,然后引入了西方语言学中的“字”和“词”的概念并对汉语加以分析,从“能指”和“所指”的矛盾着眼,重新阐释了通假的定义:假设用a表示通假字,b表示被通假字,x表示通假词。从字义上讲,a字义对x词义具有矛盾性(不可释性),b字义对x词义具有同一性(可释性),则a是b的通假字。同时从通假字的形体结构着眼,将通假字分为四种类型:A型:音同音近、形体无联系的通假;B型:声旁相同字的通假;C型:声旁字与形声字的通假;D型:形声字与声旁字的通假,以此为论文分析通假字的基础。 论文的重点是上古时期各阶段通假字的时代特征和发展演变轨迹: 甲骨文金文时期是通假字的盛行期,这是与这一时期文字较少且较不稳定的特征联系在一起的。这一时期通假在汉字发展演变史中的主要作用体现在:提供了一种造字新途径,使古文字成为成熟的文字;节制了文字的无限制扩充;为新字的创造架设了桥梁,为以后造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形音结合。 春秋战国时期的通假现象主要以《诗经》《国语》《韩非子》为例,将通假分为四个类型:音同音近形体无联系、声旁相同字、声旁字与形声字、形声字与声旁字。以古韵30部为序,列通假字表说明这一时期 的通假字的主要特征是:通假字与被通假字之间没有任何形体联系的所 占比例较高;以繁代简的通假现象在这一阶段所占比例较高;通假字与 被通假字之间有声符联系的比例高于古文字时代,低于后来各阶段。春 秋战国时期的通假在汉字发展史中的作用主要体观继承古文字阶段通假 字,使许多通假字都固定化,另一方面对于文字走向形声化有着不可或 缺的地位和不容忽视的作用。 秦汉时期主要以《史记》《汉书》为例列举通假字表,通过通假字 构成比例变化说明通假字在秦汉时期随文字的发展,已经开始逐步走向 成熟和稳定,逐步向形声字转化。就文字发展而言,通假在文字中的地 位逐步让位于形声字了。通假在走向成熟的同时走向消亡。 最后,论文指出通假字有较为鲜明的时代层次,每一时代的特征都 与汉字发展的矛盾性密切相关。它的产生与发展是由于矛盾发展到一定 阶段的解决矛盾的需要,逐步消失也是解抉矛盾的需要。通假字在汉字 发展史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通假字自身的矛盾性体现了汉字发展史 中所特有的矛盾性。由它的发展过程,我们能够得到一定的启示:在文 字规范化和简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一)人民使用需 求;(二)汉字特征和其自身的发展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