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嘉庆朝处于清朝由盛转衰时期,在人们还能追忆起盛世繁华景象时,却不得不面对已经衰败的现实。承平日久,导致社会人口膨胀、物价飞涨,滋生出很多游手好闲之徒,天灾人祸不断,百姓生计艰辛;吏治腐败,官员疲敝怠玩,碌碌无为,却又层层剥削;军队废弛,兵力衰弱;经济停滞,国库空虚;社会风气败坏,士大夫文化导向作用缺失,人们处于一种精神空虚状态。如此的物质与精神世界使一些妄想投机取巧的人变本加厉,成为社会的痼疾,以“造福逃劫”来引诱百姓加入教会,待到声势浩大时,逆谋作乱,最终导致了嘉庆十八年天理教徒攻入紫禁城事件的发生。嘉庆十八年八月十五日,七十多名天理教徒闯入戒备松弛的紫禁城,烧抢打杀,虽然在旻宁以及随后赶来的王室宗亲带领下平息了这场事变,但它无疑引起了京师内外的恐慌。远在木兰秋狝的嘉庆帝闻讯终止了祭祀的活动,连发谕令,要求京师官员严惩并追查这些教徒,同时下发“遇变罪己诏”以自责自省,稳定政局。但君王的“罪己”又岂能单单一人来承受、忏悔呢?嘉庆帝严厉惩处、贬谪罢免了疏忽职守的禁军和官吏,并要求大臣上书言事、严查民间教会,加强对民间的文化限制,以圣谕广训来教化百姓,查处民间聚会教团活动,并对其他释、道等与事变无关的教派也一律严查,给精神贫瘠的百姓带来更多磨难。可惜实际问题得不到解决的百姓仍不断制造各种起义,加重了清朝中期的社会危机。嘉庆帝目睹了乾隆后期的统治弊端,亲政后从整顿吏治、禁行古玩贡品、勤政节俭等方面着手,在全国树立起新风,使臣民看到新希望。可惜三十多年的帝王教育培养了嘉庆帝勤学谨慎、温文沉稳性格的同时,也使他行事优柔寡断,成为日后凡事“徐徐图之”的重要因素之一。虽然嘉庆帝励精图治、积极寻找出路来改变日益落后的现状,但除弊乏术,无论是“咸与维新”还是“法祖守成”,都无法实现他恢复康乾盛世的愿望,反而适得其反,盛世余辉逐渐消散。这既与法祖框架限制、行政措施不当、意识形态薄弱等政务局限有关,也受当时整个世界背景影响。只靠琐碎严苛的传统政策根本无法解决政治体制腐朽、生存与资源矛盾、外部威胁等问题,嘉庆帝的“守成”行为只会让自己深陷困境,寻不到行之有效的出路。这些守成行为不仅对嘉庆后期产生了影响,而且波及后世,对朝政和民间都有很大影响。道光帝即位之后,继续走嘉庆帝的法祖守成之路,虽然也曾积极采取过改革措施,但与其父一样,法祖的框架、官员因循怠玩、军队贪腐、经济停滞、文化空虚等,都使他的努力付诸东流,无法阻挡盛世的衰竭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