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清时期广东中路的海防地理研究,实际上是探讨以伶仃洋区域为核心的广州府境所辖区域的海防地理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文章主要运用历史地理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从宏观到微观,从海洋到陆地,多层次多空间进行探讨。本文由绪言、正文、结语、附录四部分组成。正文作为主体结构,由以下几个部分展开讨论。第一章作为总论,为了便于从宏观上来把握明清时期广东中路这个研究对象的大致情况,分别从海疆行政区划、海防地理形势两个方面作一叙述,并通过第三节的新安县海防地理因素的个案分析,对“海疆行政区划”与“海防地理形势”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升华,即:明清时期海疆行政区划与历史时期的海防政策密切相关,而变化中的海防政策又要充分考虑其自身所具有的海防地理形势,相对稳定、区域视觉鲜明的海防地理形势可以为海防部署提供最直接的参考依据和指导。第二章对明清时期广东中路的海防部署及海防装备进行阐释。从元末广东分路的萌芽到明代中叶三路的正式开始,再到清代四路、五路的演绎,广东海防部署从兴起到成熟经历了较为漫长的过程。另一方面,广东中路凭借以“广船”为代表的战船装备及以“蛋民”为重要来源的兵员素质,显示出其独特的优越性。三、四、五章分别从海防地理学的海洋、陆地、珠江口三个纵向地理空间的划分的角度来对中路海防作专题探讨。也就是对“岛防”、“陆防”、“江防”三防合一这个纵向防御体系的专述。如,岛防以老万山地名变迁来探讨澳门海防地理因素,陆防以沿海巡检司的历史沿革来探讨背后的海防关系,江防以虎门为例阐述珠江口防御的特征。这种以“三防”分述的写作模式不同于海防研究中传统的编年体或记事体形式,而是从历史地理空间结构的角度进行的大胆尝试,而其得出的一些结论也具有鲜明性。第六章对作为广东海防体系核心的广东中路的地理特征进行了总结,这种海防地理特征表现在,受区域海防对象多样性影响随之产生的海防重心的阶段性,即海疆行政区划横向区域的重心转移和陆海地理空间纵向区域的重心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