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米粗缩病是一种严重危害玉米的病毒病害,该病是由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fijivirus, RBSDV)引起。RBSDV是一种双链RNA病毒,曾在中国、日本等国家流行,严重影响玉米产量。本文首先对应用间接酶联免疫法(ID-ELISA)测定玉米叶片中RBSDV的实验条件进行探索,然后在抗病性鉴定的基础上,按照玉米粗缩病病情严重度分级标准,采集不同病级叶片,对不同抗性玉米自交系、不同病级植株体内的RBSDV增殖差异做了初步研究,同时确定了竞争酶联免疫方法对不同品种、不同病级植株体内内源激素的检测方法,对不同抗性玉米自交系中内源激素水平差异做了初步分析。将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BSDV)主要外壳蛋白P10的单克隆抗体应用于玉米病株叶片中RBSDV的检测,对实验所需包被缓冲液、抗血清使用浓度、样品稀释度、样品储存条件作了一系列优化选择。结果显示:柠檬酸缓冲效果最好,PBS缓冲液次之,碳酸缓冲液最差;RBSDV P10单克隆抗体倍比稀释至1,000×、1,500×和2,000×,均可检测到RBSDV,标本OD值/阴性对照OD值(P/N)在2.631~5.027之间,选择2,000x的稀释浓度为最经济、高效;ID-ELISA检测RBSDV,经1/80稀释后,在新鲜和4℃保存1d的标样中,仍能检测出RBSDV,P/N值为2.836~2.681。但随稀释度增大,P/N值减小,因此抗原的研磨稀释使用浓度以1/10-20(W:V)为最好。在-20℃保存1周的标样中稀释10倍未检测到RBSDV,P/N值为1.555<2。可见,检测玉米叶片中的RBSDV的ID-ELISA适宜方法为:使用柠檬酸缓冲液(pH 6.1)、RBSDV P10单克隆抗体稀释浓度1:2000,用新鲜玉米叶片标样,研磨稀释10~20倍。在抗病性鉴定的基础上,根据玉米粗缩病的病情严重度分级标准,对已知抗性水平的抗、中抗和感病自交系材料逐株进行病情严重度分级调查。采集不同级别病株的新叶,用ID-ELISA检测病株叶片中的RBSDV相对浓度。结果显示:同一抗性水平、不同级别的自交系病株叶片内的RBSDV浓度有显著差异,随病株病级加大,病毒浓度升高;而相同病级、不同抗性水平自交系叶片内的RBSDV浓度无显著差别;但抗病自交系病株叶片中的病毒总浓度显著低于感病自交系材料。此试验结果表明:玉米粗缩病病株叶片内的病毒浓度与生物学症状呈正相关,病毒浓度越高,病情越重。RBSDV一旦侵入寄主,在抗病、感病和中抗的自交系植株体内均可增殖,并运转到新生叶片。此结论为揭示玉米抗粗缩病的机理奠定了基础。ELISA检测植物内源激素具有专一、快捷、前处理简单、能够大批量同时测定等优点。本文研究了玉米叶片中4种激素:生长素(IAA)、细胞分裂素(ZR)、脱落酸(ABA)和赤霉素(GA3)的提取方法以及应用竞争ELISA对4种内源激素的检测方法。结果显示:在4级病株中IAA、ZR、GA3含量均低于健康植株;但ABA含量较健康植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