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基础教育暴露出了重视“教学”、轻视“育人”的实际问题,将关注的焦点置于学生认知领域的发展。近几年来,对学生非认知领域尤其是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培养已然成为国际教育的改革方向,不仅提上了全球的教育政策议程,更是具体体现在教科书这一课程内容的载体中。因此,挖掘教科书中蕴含的社会与情感能力教育资源能够反映特定时期国家、社会对于学生掌握什么样的社会与情感能力的主观期望。基于语文学科的历史性和传统性、工具性与人文性及其在基础教育阶段课程设置中所处的基础性地位,考虑到学科内容体系的前沿性和时代性以及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权威性及其影响力,本研究以2019年秋季学期开始在小学全年级使用的小学语文部编本为分析文本并将阅读课文主副题和口语交际教学板块视为分析单位,运用内容分析法探讨了社会与情感能力的自我认知、自我管理、社会认知、人际交往技能和负责任的决策这五个维度和19个一级指标在教科书中的呈现情况以及三个学段之间存在的差异,以此对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关于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内容选择和呈现方式进行优化。自我认知包含识别情绪/情感、识别优势和自信,自我管理指的是管理情绪、自律、设置目标和坚持不懈反映的自我能力,社会认知具体分为同理心、赏识差异、了解规范以及识别资源和支持,沟通、团队合作、社会参与、协商以及建立人际关系共同构成了人际交往技能,负责任的决策涉及分析情境、解决问题和道德责任。小学语文部编本中蕴含的社会与情感能力教育资源呈现出五大特征:社会与情感能力在小学语文部编本中保持着较为稳定的内容覆盖面,三个学段之间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在能力领域上,教材更强调个体的自我能力;反映了国家对课程知识拥有的话语权,即课程知识的官方立场;顺应国际教育对21世纪核心素养已形成的共识;小学语文部编本中关于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内容过于强调情感层面。为了使小学语文教科书在今后的编制过程中能够更深刻地反映社会与情感能力,首先在内容上,应该加深对个体非认知维度的关注,并丰富社会与情感领域核心能力的内涵,其次在呈现形式上,强化个体综合性、系统化运用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内容,与其他学科教学文本以及课外教学资源进行有效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