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聚焦华北陆块北缘西段之内蒙古达茂旗地区,从成矿系统的角度,分析对比研究区典型金及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机制,总结金及多金属成矿系统的组成特征和演化规律,指出找矿方向。论文所取得的主要认识如下: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独特,横跨华北古陆边缘和中亚造山带,为一高背景的Au地球化学块体,目前发现许多金矿床(点),矿化类型多样,显示本区为一金矿矿集区。晚太古代花岗-绿岩带、中元古代裂谷系的尖山组和比鲁特组碎屑及火山沉积建造、早古生代增生带岛弧火山沉积建造是主要的赋矿层位;近EW向古陆边缘断裂、裂谷同生沉积断裂及陆缘断裂带、韧性剪切带与NE向断裂的交汇部位是主要的控矿因素。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大部分金矿床的热液成矿期成矿温度多分布在100-440℃之间,平均均一温度在159.3-326.6℃,平均成矿深度为0.79km,为浅成中低温热液成矿。H、O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成矿流体具有多期多源性。S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硫可能来自于深源岩浆或火山热液硫。裂谷系金矿矿石Pb同位素特征反映了初始成矿物质来源具有深源地幔的特征。与金矿化有关的岩体(脉)地球化学特征和La-ICP-MS锆石U-Pb定年研究表明,赛乌素矿区花岗闪长岩体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的I型花岗岩,其锆石U-Pb年龄为241.5±1.0Ma。阿拉格敖包矿区闪长岩属于钙碱性系列,其锆石U-Pb年龄为419.9±1.1Ma。阿拉格敖包矿区含金石英斑岩的一组锆石U-Pb年龄值为141.9±3.0Ma。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将研究区内各矿区的古生代-中生代的岩浆作用划分为6个时期:早古生代(452~420Ma)、早二叠世(290~287Ma)、中二叠世(281~268Ma)、早-中三叠世(260~242Ma)和晚三叠世(224Ma)、早白垩世(142Ma),分别代表6次可能与岩浆活动有关的热液成矿期。初步建立了古陆块、裂谷系和增生带3个金及多金属成矿系统的成矿模式。该区域经历了中元古代被动陆缘裂谷-热水沉积-Au(Fe)成矿系统、早古生代活动陆缘的俯冲-沉积/造山-Au成矿系统、中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活动陆缘碰撞-造山-Au成矿系统、燕山期构造体制转换-热液叠加-Au成矿系统、新生代的表生变化Au成矿系统等5个次级分支系统的顺序演化和叠加。其中,中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是本区重要的广泛存在的热液成矿期或叠加改造成矿期。分析总结了本区地质勘查找矿经验,提出了基于成矿系统理论的找矿勘查工作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