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子宫内膜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渐上升趋势。肿瘤细胞增殖的异常及对周围组织的侵袭和转移是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因此准确的判断肿瘤分期及风险评估、合理的治疗成为提高疗效、改善生活质量及预后的前提。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Minichromosome Maintenance Proteins,MCMs)首先在酵母菌中发现,是一类具有显著同源系列的关联密切的蛋白家族。随着基因序列的有效保存,已经发现非洲蟾蜍、老鼠和人类组织有相似性。MCM2蛋白与其他家族成员形成复制前复合物粘附到由复制起始点识别复合物(origin recognition complexb,ORC)和细胞增殖周期因子6(celldivision cycle,Cdc6)蛋白已经形成的DNA位点上。这个复合物作为DNA复制的“通行证”,在所有真核细胞的DNA复制中都是不可缺少的[1-5]。与正常组织相比肿瘤细胞具有更快的增殖速度,DNA复制的异常调节又是细胞异常增殖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MCM蛋白是真核细胞DNA复制过程中重要的调节蛋白。体外研究显示这些蛋白在细胞复制全程均可检测到,然而在分化和静止期消失,这使他们成为细胞复制的特殊标志物。因此,该蛋白的抗体成为有价值的细胞增殖检测物[6]。本课题旨在原有研究基础上,通过对子宫内膜癌手术切除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MCM2蛋白的表达,并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进行比较,结合患者临床资料,分析MCM2蛋白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表达特点及与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的相关性,为子宫内膜癌恶性程度判断及预后评估提供新的肿瘤标记物。方法:选取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癌组织标本53例(经术后1年随访,其中复发患者22例,22例患者中有11例死于该疾病,同期对照无复发患者31例)。53例癌的组织学类型均为宫内膜样腺癌,本研究中不包括特殊组织学类型肿瘤如透明细胞癌或浆液性癌。所有患者术前均未经放疗、化疗、中药及激素等治疗,记录患者姓名、年龄、肿瘤分化程度、病理分期(根据2009年FIGO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术后1年随访结果、免疫组化结果等临床资料,另选择同期正常子宫内膜组织标本20例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标本中MCM2蛋白的表达。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for windows13.0,通过χ2检验和spearman等级相关法分析MCM2蛋白、ER、PR的表达与子宫内膜腺癌的关系及MCM2蛋白分别与ER、PR的相关性。结果:1.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子宫内膜癌组织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MCM2蛋白的表达情况:子宫内膜癌和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中该蛋白的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而子宫内膜癌和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比正常分泌期子宫内膜中该蛋白的表达更广泛,染色强度也明显增加,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CM2蛋白的表达在不同年龄组之间无差别。2.5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ER、PR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低分化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R、PR的表达明显低于中、高分化子宫内膜癌组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分期为Ⅲ~Ⅳ期患者癌组织中ER、PR的表达明显低于Ⅰ~Ⅱ期患者癌组织,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未复发的患者癌组织中ER、PR表达较复发患者癌组织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R、PR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淋巴结转移无关。3. MCM2蛋白阳性表达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R、PR的阳性表达率为61.5%、57.7%,MCM2蛋白阴性表达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R、PR的阳性表达率均为100%。结论:1. MCM2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高度表达,与肿瘤的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术后1年随访结果密切相关,与患者年龄无明显相关,在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组织中表达也明显增高。2. ER、PR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的分期、分化程度、术后1年随访结果相关,与淋巴结转移、年龄无明显相关。3. MCM2蛋白和ER、PR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均无明显相关;但三者都与子宫内膜癌的预后相关。4.检测MCM2蛋白和ER、PR可分别对子宫内膜癌进行高风险筛选及预后评估有一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