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化也迅速发展,大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增加,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外移,由于丈夫长期外出打工,妻子留守农村,本应该由夫妻双方共同承担的生产责任和家庭责任就完全落在了留守在家中的妻子身上,她们被称为“留守妇女”。我国特殊的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又严重阻碍了农民工的城市化,外出务工人员很难融入城市社会,他们无奈把根基留在农村,而妇女则义无反顾的肩负起留守农村照料家庭的重任。本文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社会支持理论和优势视角理论作为理论分析依据,以承德市L村为研究个案,抽取了部分留守妇女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了解留守妇女的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文化及精神生活方面的基本情况。通过调查发现,留守妇女在农村基本上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受生产条件和自身劳动力的制约,留守妇女在农业生产中面临困难,而且繁重的生产劳动并未给她们带来较高的收入;留守妇女参与村庄事务和公共事务的程度较低,社会支持网络狭窄,局限于传统的地缘和血缘关系群体;留守妇女和丈夫长期的分居模式不仅给他们的婚姻稳定性带来负面影响,而且使留守妇女在教育孩子、照料老人方面存在困难,肩负着沉重的生活负担;繁重的家庭负担和生产劳动挤压了留守妇女的闲暇时间,文化资源和设施的缺少也使她们的文化及精神生活匮乏。留守妇女的产生是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不同步的结果,文章以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为解决留守妇女问题的两大基本思路,在推进农村生产力发展和统筹城乡发展进程中,政府要从制度、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方面为留守妇女的发展创造条件,非政府组织要发挥自身的组织优势,发挥联结政府和留守妇女的纽带作用,农村社区要从社区环境和资源方面为留守妇女生存状态的改善提供便利,留守妇女也要树立积极的发展意识,开发自身及群体的潜能。只有统筹政府、非政府组织、农村社区以及留守妇女自身的力量,才能真正改善留守妇女的生存状态,促进留守妇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