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完成的媒介革命:民国时期的汉字拉丁化运动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er95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语言和文字历史悠久自古传承并被广泛地域内使用,但到了清末民初汉字被一些知识分子激烈批判,而后“废除汉字”的声音不绝于耳、汉字拉丁化运动也如火如荼。从清末至民国时期,中国在“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艰难探索近代化并寻求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民族进步,这一时期西方新概念、新知识、新技术迅速舶来中国,一些有识之士尤其是知识分子深切感受到历经古老文明的中国在此时代背景下的无所适从,他们将中国社会结构巨变转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归结成语言文字之“罪过”,开展了较为持久的汉字拉丁化运动。汉字拉丁化运动是要将具有表意功能的汉字改造成为一种具有表音功能的拉丁化文字,本质上是要实现一种媒介的转化,用“听觉”的拉丁化新媒介去取代“视觉”的汉字旧媒介,在短时间内推动一场媒介革命。本研究欲探索这场媒介革命如何形成、要做什么、出于什么目的、什么人在做、有什么争论、什么机构在推动、遇到什么问题。从媒介学视野来审视这场革命,回到一百多年前的“汉字拉丁化运动媒介革命”的历史语境中,探究汉字拉丁化运动有什么目的与重点、推动者如何理解将汉字作为媒介进行拉丁化的价值、在推动媒介转化的过程中遭遇了什么问题。文章先对汉字拉丁化运动的情况进行了梳理。明末来华传教士引入拉丁符号来标注汉字语音,进行了注音方案的早期尝试;清末的知识分子开始创制切音字方案来拼切官话和方言音,一时间众多方案在坊间流传;1913年教育部开设读音统一会来核定标准音,而后确定了取材于中国古代旧有独体汉字的国音字母;1928年官方公布国音字母第二式即国语罗马字拼音方案,用有限的26个拉丁文字母来注音和拼读;20世纪三四十年代,民间知识界力倡简化汉字促进教育,左翼文化知识分子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学生团体等大力推行拉丁化新文字来扫除“文盲”,后因种种原因未能继续……然后探讨从表意文字到表音文字的媒介革命中,中国的历史在场者与当事人如何认识汉字媒介与拉丁文字媒介的特性,与西方媒介学理论的观点进行对话。重点选取了世界语运动、国语罗马字运动、拉丁化新文字运动,从媒介层面去挖掘革命带来的结构性变化,展示媒介革命里的媒介特性(表音与表意、听觉与视觉)以及它牵扯的政治文化的内涵。回到历史语境中弄清媒介运动的核心诉求和推动者价值观点,回到当时的社会政治历史文化环境中挖掘媒介层面的意义和新媒介带来的社会文化广泛变迁。最后对汉字拉丁化的媒介革命进行社会学的分析。媒介革命不仅仅是文字或表达形式的转化,还牵扯到物质材料、组织力量、历史文化、社会习惯等层面的因素,会在现实中遭遇许多媒介学视野和思路尝试去解读的问题。用汉字拉丁化的媒介革命历程和媒介理论相对话,找出对汉字进行媒介转化要面临的问题,阐释中国提供的经验性尝试中的特殊性。
其他文献
为了刻画松辽北部州311地区泉三、泉四段储层砂体沉积特征,为该区隐蔽性砂岩油气藏的勘探和开发提供新证据,以高分辨 率层序地层学和储层沉积学理论体系为指导,结合岩心、测
口语的在线性和及时性特点,决定自我修正是口语表达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自我修正是说话人通过自我监测言语中出现的错误或不满意话语后实行修正的过程。对自我修正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对言语本质的了解,而且对英语教学有指导意义,所以,自我修正是近年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对象。本论文在Levelt(1989)监控理论和其它相关理论基础上,选用中国英语学习者口语语料库,主要探讨我国英语专业学习者的自我修正在频率和分布类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发展是建筑工业化的必由之路,装配式结构能够提高机械化水平、加快施工速度、实现建造过程中低排放低耗能,实现建筑业的绿色发展。装配式梁柱节点是框架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