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是皮肤科常见病,致病原因复杂,往往不易确定,但多于变态反应有关。目前认为外界接触性因素是该类皮肤病的常见原因。斑贴试验作为比较敏感和特异的检测皮炎湿疹类皮肤病致敏原的手段之一,广泛应用于临床,受到各国皮肤科医师及变态反应工作者的高度关注。研究其主要致病因素对于皮炎湿疹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新霉素作为常见的外用抗生素,近年来新霉素引起的过敏反应呈增加趋势。本研究中,我们应用南京医科大学生产的“辨敏”牌系列标准抗原及自制庆大霉素等抗原,对337例皮炎湿疹患者进行斑贴试验,同时选择50例无皮炎湿疹等过敏性皮肤疾患的健康者作对照,结果发现:接触性皮炎组(136例)的斑试阳性率58.09%,其主要致敏原依次为硫酸镍25/136、芳香混合物16/136、对苯二胺14/136;而湿疹组(201例)的斑试阳性率为42.29%,其主要致敏原依次为氯化钻33/201、硫酸镍29/201、重铬酸钾24/201,健康对照组的斑试阳性率为6%。皮炎湿疹组新霉素阳性反应者9例;庆大霉素阳性反应者4例;卡那霉素阳性3例,链霉素1例。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 通过研究发现,斑试阳性率在皮炎湿疹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有显 著性的意义(P<0.of)。说明皮炎湿疹患者对致敏原致敏的机会大大增加, 正常人对斑试试剂不敏感。同时进一步证实了新霉素与其它氨基贰类抗生素 的确存在交叉过敏反应。这些结果对于临床皮肤科医生诊治皮炎湿疹的过程 中,指导患者合理用药有积极重要的意义。实验中,58刀9%接触性皮炎患者 可找到其致敏原,而近半数的湿疹患者(42.29%)也可通过该实验检出其可 疑致敏原。斑贴试验对于探讨皮炎湿疹类皮肤病致病因素有非常重要的临床 应用价值。 接触过敏(CH)是对接触过敏原发生的由细胞免疫介导的经典迟发型变 态反应。近来的大量研究表明,hlff71.--的动态平衡在接触过敏的发生发展 中起重要作用。hl和ThZ免疫模式的确是以hl和ThZ免疫模式中细胞因 子的水平为主要依据,有时细胞因子水平变化之间存在交错现象,细胞因子 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形成一个网络系统,处于动态平衡。 失衡可能致病,疾病可能导致失衡。因此h亚群功能失衡引起的细胞因子 分泌紊乱在接触过敏的炎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也引起人们的关注。本实验从 接触性皮炎、湿疹患者及正常对照的外周血中,按常规方法用FICOll一 Hyp叩e分离单个核细胞oBMC),用含 10%小牛血清的 PillAll,调 整细胞至 IX 10fynil,然后加人 COnd 0刀sgh,37℃5%CO。孵箱中培养 48 /J’时,收集上清储存于-70C。采用BA。ELISA方法检测所收集单个核细胞培 养上清中的相关细胞因子。然后进行统计学处理,所得各组数据用t检验。 通过实验,可见IFNr水平在皮炎湿疹患者中明显高于正常对照;而IL-4在 皮炎湿疹患者中明显低于正常对照,两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of),这一 结论说明接触过敏的发生是hl为优势。n-12作为hl分化的决定因子, 在接触性过敏反应中通过影响Thlffll.--平衡,改变免疫反应特点。本实验 中,在皮炎湿疹组IL12的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因此,n- lZ对接触过敏的发生起促进作用。本研究中thlo的水平在皮炎湿疹组与健 -3. 第四军医 硕士学位论文 一 康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与以往的研究有所不同,可能是由于ILJ 在疾病 的不同阶段浓度有所差异,而我们选择的病例大多为病情稳定期。 实验通过对接触过账疾病中细胞因子的测定,反映hl和ThZ细胞亚 群的变化,说明皮炎湿疹患者hl亚群功能提高,ThZ亚群功能降低。提示 免疫功能异常是其发病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治疗上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根 据上述结果,在皮炎湿疹的防治策略中,应重视对皮炎湿疹患者失衡的细胞 因子进行矫正,如通过研制ThlflllL功能平衡的药物,或应用IL-12的单抗 作用于l 12等用于皮炎湿疹的治疗,使其失衡的细胞因子网络恢复正常。对 于长期反复发作的皮炎湿疹患者的预治,提供一种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