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希望观察弱视儿童在弱视治疗不同时期,其调节功能的变化,并与正常儿童比较。据此来探讨远视性弱视患者在矫正视力提高至正常后其调节功能,其与弱视初诊时的矫正视力、屈光度等之间是否有相关性。方法:临床病例对照研究。采取60例在山西省眼科医院,初次就诊诊断为远视性屈光不正弱视的患儿,在弱视治疗后的3个月,6个月,12个月分别测量其调节功能,观察其调节功能的变化趋势,与相近年龄段的正视儿童对比较。采取57例远视性屈光不正弱视治愈后患儿,并正视患儿的部分调节参数做比较,取具有差异的参数,分析弱视治愈组与对照组之间的部分调节参数的差异是否与患者初诊时的矫正视力、等效球镜、初诊时的年龄具有相关性。结果:弱视患者在治疗后的3个月,6个月,12个月以及正视对照组的平均单眼调节幅度(accommodative amplitude,AMP)使用负透镜法分别为(6.250±1.079)D、(5.132±1.005)D、(6.307±1.085)D、(14.206±1.074)D,使用移近法分别为(10.395±0.932)D、(8.566±0.887)D、(9.969±0.963)D、(15.868±1.465)D,单眼调节灵活度分别为(2.886±0.726)cpm、(2.877±0.740)cpm、(4.298±0.839)cpm、(6.202±0.930)cpm,双眼调节灵活度分别为(1.860±0.953)cpm、(1.868±0.943)cpm、(2.149±0.896)cpm、(3.640±0.910)cpm,正相对调节(positive relative accommodation/PRA)分别为(-2.044±0.390)D、(-2.031±0.387)D、(-2.066±0.385)D、(-2.807±0.125)D,负相对调节(negative relative accommodation,NRA)(1.706±0.178)D、(1.702±0.180)D、(1.474±0.210)D、(1.838±0.203)。患者在3个时间段内的调节幅度(负透镜法与移近法)、单眼与双眼调节灵活度、NRA,在三组之间,存在有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三组之间的PRA,即正相对调节的差异并没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弱视治愈组的患儿,其单眼AMP为(8.61±2.36)D、单眼的调节灵活度值则为(5.17±1.68)cpm、双眼的调节灵活度为(3.333±1.418)cpm、PRA为(-2.81±0.37)D、NRA为(1.780±0.384)D。弱视治愈组与正视对照组相比较,双眼的调节灵活度、以及NRA和PRA的差别并没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单眼的AMP以及单眼的调节灵活度的差别则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远视性弱视治愈儿童的单眼AMP、单眼调节灵活度与初诊时的年龄、屈光度、弱视的严重程度相关。结论:在远视性屈光不正弱视儿童的治疗过程中,随着弱视患儿的矫正视力的提高,他们的调节功能也随之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仍然还是明显低于正常儿童;治愈组患儿的单眼得调节幅度、单眼的调节灵活度与正视儿童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偏低,说明弱视患者即使矫正视力已经达到正常,但其部分调节功能仍未提高至正常,且这部分有差异的参数,与患儿初诊时候的矫正视力、以及初诊时的年龄以及初诊时的等效球镜可能具有一定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