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对长三角及其周边几个城市行道树现状的实地考察,对其空间分布特征及结构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和研究,旨在为城市道路绿化的合理布局、规划设计和城市绿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导。使城市行道树能够更好、更有效地发挥它原有的作用。通过对杭州、南京、上海、宁波、合肥和马鞍山六个城市的行道树结构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杭州市现有行道树种9种,隶属8科9属,以悬铃木、香樟、银杏为主,以黄山栾树、乌桕、枫杨、无患子、枫香、杜英为辅;南京市现有行道树种11种,隶属10科11属,以悬铃木、香樟、臭椿、国槐为主,以水杉、银杏、合欢、女贞、广玉兰、雪松、白榆为辅;上海市现有行道树种12种,隶属11科12属,以悬铃木、香樟为主,以女贞、银杏、白榆、青桐、香椿、广玉兰、黄山栾树、桂花、乌桕、臭椿为辅;宁波市现有行道树种14种,隶属13科14属,以香樟、重阳木和悬铃木为主,以水杉、女贞、枫杨、广玉兰、棕榈、垂柳、无患子、合欢、乌桕、青桐、喜树为辅;马鞍山市现有行道树种20种,隶属18科20属,以香樟、悬铃木为主,以银杏、青桐、喜树、杜英、榉树、棕榈、马褂木、水杉、广玉兰、国槐、栾树、无患子、鸡爪槭、雪松、白杨、女贞、枫杨、泡桐为辅;合肥市主要行道树有22种,隶属16科20属,以香樟、广玉兰、悬铃木、国槐、女贞为主,以黄山栾树、杨树、银杏、杜英、重阳木、白玉兰、乌桕、乐昌含笑、无患子、白榆、枫香、合欢、苦楝、杂交鹅掌楸、楸树、三角枫、平基槭为辅。6个城市的主要行道树以悬铃木、香樟、银杏、臭椿、国槐、重阳木、女贞和广玉兰8种为主,总体看城市间行道树树种较单调,景观差异不大,缺乏城市绿化景观特色,乡土树种应用不充分。2、杭州、南京、上海和合肥四个城市中胸径在30cm以上的树木主要是悬铃木,;香樟作为行道树基本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为增加城市常绿行道树同时作为悬铃木的替代树种而被大量栽植的;银杏、白榆、国槐、女贞、水杉、杜英、合欢、广玉兰、黄山栾树、臭椿、青桐等是为了丰富城市道路行道树树种景观,体现各个城市特色而被陆续应用的。说明人们对悬铃木的喜好程度很深,同时它也很适应长三角地区的立地条件,可以坚持使用,其他植株长势也较好,说明各个城市选择的行道树种基本满足了适地适树的要求。3、杭州、南京、上海和合肥和宁波树高在11m以上的树种有悬铃木、枫杨、水杉、雪松、女贞、白榆、杨树、重阳木以及青桐。悬铃木在11m以上的树种中所占比例均为最大。杭州市主要行道树种中的枫杨高度全部超过11m,南京市树高超过11m的行道树全部都是悬铃木,上海市超过11m的行道树除了悬铃木之外只有数量占11m以上树高行道树总数17.9%的白榆,宁波与合肥树高在11m以上的树种相对比前三个城市丰富。说明人们对悬铃木的喜好程度很深,同时它也很适应长三角地区的立地条件,各个城市选择的其他行道树种也基本满足了适地适树的要求。配置时要注意植株在空间层面的搭配,阳性树种和阴性树种的搭配,合理安排采光。4、合肥市常绿行道树共计78717,落叶行道树共计47318,常绿∶落叶≈5∶3;杭州市常绿行道树共计7135株,落叶行道树共计13694株,常绿:落叶≈1∶2;南京市常绿行道树共计5314株,落叶行道树18839株,常绿∶落叶≈2∶7;上海市常绿行道树共计8356株,落叶行道树24727株,常绿∶落叶≈1∶3,宁波市常绿行道树共计20296株,落叶行道树7151株,常绿∶落叶≈14∶5;马鞍山市常绿行道树共计17968株,落叶行道树16411株,常绿∶落叶≈1∶1。根据各个城市所处的地带性特征的不同,建议合肥市行道树常绿落叶比例调整到3∶7(或2∶3);杭州市常绿落叶比例调整到3∶2(或4∶3);南京市常绿落比调整为2∶3;上海市建议比例为1∶1;宁波市常绿∶落叶≈3∶1,比较合理的,可以保持;马鞍山建议比例也调整到2∶3。5、杭州、南京和上海三个城市的主要行道树在健康方面表现的均比较平均,2、3健康等级的植株数量居多。反映了各个城市行道树种的选择比较合理,生长基本可以适应当地的立地条件。6、所调查的长三角及其周边城市道路的配置模式都比较丰富,大体上分为一板两带式、两板三带式、三板四带式、四板五带式和五板六带式五种形式。杭州、南京城市道路的板式结构比较丰富,以三板四带式和四板五带式居多,上海市内环区域的道路多以一板两带式为主,浦东一带道路板式开始出现多样化结构。反映出各个城市道路结构受其空间、时间和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会表现出各自的差异和特色。7、栽植养护方面,行道树的树池处理方式体现出多样化特征,或设置树池蓖,或铺装透水砖,或栽植草坪、花卉,或铺置木屑、树皮屑等有机材料,或保留裸土空间。建议在道路板式较丰富的地段可以采用比较美观的树池处理方式,配合形成良好的街道景观效果,在比较狭窄的道路可以采用裸土覆盖等简洁的处理方式,给人较好的空间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