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身麻醉诱导过程中,由于需在无通气的情况下进行气管插管等的操作,故一般都选择100%纯氧吸氧去氮通气以期延长非低氧性无呼吸持续时间,即所谓的安全时限。但有人研究又证实:吸入纯氧全麻诱导后在数分钟内就可出现一定程度的肺不张并损害了肺的氧合,而不吸纯氧又将缩短非低氧性无呼吸持续时间。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采用不同方法改善全麻诱导中的氧合状况进行了研究和报道,这些研究大多见于青壮年,而且选择用来比较的通气模式较少。本研究在老年患者中采用四种不同通气模式,分析比较老年患者全麻诱导期间不同通气模式对血气分析、肺内分流率以及非低氧性无呼吸持续时间的影响,为临床选择最佳的通气模式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取得患者知情同意后,选择ASAⅠ~Ⅱ级、年龄大于65岁的择期行上腹部手术全麻老年患者60例,随机分四组,每组15例。全麻诱导前,让患者稍微头后仰,自主呼吸存在时行不同压力的面罩吸100%025 min,全麻诱导自主呼吸消失后在纯氧下行不同的机械通气模式5min:I组:对照组(面罩下自主呼吸无CPAP,正常容量的间歇正压通气),II组,CPAP+高容量通气组,III组,CPAP+PEEP组,Ⅳ组,CPAP+IRV组。气管插管完成并确认后,先不进行正压通气并将导管置于开放状态,与空气相通,患者保持呼吸暂停状态直至SpO2降至90%并记录持续时间。患者呼吸暂停前即刻,分别行动脉血和经颈内静脉置管采集的右心房血行血气分析。又在SpO2降到92%时,行动脉血气分析。实验结果显示,Ⅲ组分别与Ⅰ、Ⅱ组相比,非低氧性无呼吸持续时间显著延长(P<0.05);呼吸暂停前即刻的PaO2显著升高(P<0.05);PA-aO2显著降低(P<0.05)。Ⅳ组分别与Ⅰ、Ⅱ组相比,非低氧性无呼吸持续时间显著延长(P<0.05);呼吸暂停前即刻的PaO2显著升高(P<0.05); PA-aO2显著降低(P<0.05)。呼吸暂停前即刻的Qs/Qt四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当SpO2下降到92%时,四组间PaO2及PaCO2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结果表明,全麻诱导期CPAP+PEEP和CPAP+IRV两种通气模式均能明显的提高PaO2,减少PA-aO2,更有利于延长非低氧性无呼吸持续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