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前的新课程改革中,建构主义逐渐成为一种强势理论。这一理论以传统知识观、学习方式、学科本位和教师中心等为批判对象,提出不同于传统的教学原则、师生观、学习观等。应该说,这一理论是有其针对性和现实意义的。但是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自身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理论缺陷,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建构主义混淆了学生知识获得与知识原创的关系。它认为知识具有个体性,暂时性与地域性,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反映,而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知识是个人意义的建构。其次,它把教学中的知识传递与学生积极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对立起来。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能以实体的形式外在于主体,学生知识的获得是学生通过有意义的学习进行的,是每个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对新知识重新认识和编码,积极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这种观点,可能会误导教学实践。第三,这一理论过于强调学习的情境化,这在教学实践中是难以操作的。建构主义认为,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支持者,教师要创设学习情境,进行情境教学。事实上,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具体的内容,更主要的是通过学习,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促进知识迁移。总之,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虽然对改革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有一定借鉴意义,但它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一方面,这一理论提供了一种认识事物,解释世界的不同方式,也给予人们研究教育教学问题一种新的思路与研究范式,尤其是这一理论在教学思想是值得借鉴与重视的。但是,从哲学基础与理论渊源看,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经验主义的立场,强调经验在知识起源中的初始作用;同时,建构主义对科学知识的解构又是与后现代反科学思潮结合在一起的,它承袭了后现代主义的反本质主义,赋予知识相对主义的色彩。因此,对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必须保持谨慎的,客观的态度,理性看待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这是当前处理好基础教育改革中诸多矛盾的一个主要思想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