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近年来,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神经阻滞的方法发生了根本的变革。与传统方法相比,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已具有独特的临床应用优势。本研究旨在应用高频超声对锁骨上臂丛神经及其周围组织进行观测,以确定它们之间的毗邻关系,为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进一步优化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同时对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单靶点、不同剂量局麻药的三靶点注射法)和解剖定位法的麻醉效果进行比较,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第一部分:我院普通患者170例和拟在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下行上肢择期手术的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便携式二维超声仪定位,频率为6~13 MHz的线阵探头,获得锁骨下动脉及臂丛神经的最佳横断面声像图,应用二维超声影像工作站V1.3对声像图进行数据采集,测量的数据包括:锁骨上臂丛神经和锁骨下动脉的中心连线与皮肤的夹角及两者中心之间的水平距离,皮肤到锁骨下动脉、第一肋骨和臂丛神经的深度距离。其中30例上肢择期手术患者在超声引导下完成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第二部分:150例上肢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1ml单靶点注射组(A组)、7ml三靶点注射组(B组)、6ml三靶点注射组(C组)、5ml三靶点注射组(D组)和21ml解剖定位组(E组)。局麻药为1.0%利多卡因和0.375%罗哌卡因的混合液。每组采用相应的方法完成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记录操作时间、镇痛持续时间及并发症,测定腋神经、上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外侧皮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及桡神经分布区痛觉消失的时间。同时完成对痛觉阻滞效果(完全、部分、缺乏阻滞)、肌力阻滞情况及切皮时麻醉效果(优秀、良好、无效)的评价。结果第一部分:锁骨上臂丛神经及其周围组织结构的声像图显示率为100%,臂丛神经各分支的横断面声像图多数显示为圆形或椭圆形的低回声区,内有点状回声。而整个锁骨上臂丛神经的横断面声像图形态各异,大小和数目不一。⑴锁骨上臂丛神经和锁骨下动脉的中心连线与皮肤的夹角:左侧:45.3±17.2°,右侧:46.3±17.6°。⑵锁骨上臂丛神经和锁骨下动脉的中心水平距离:左侧:0.53±0.17㎝,右侧:0.53±0.18㎝。⑶皮肤到锁骨下动脉的深度距离:左侧:1.51±0.39㎝,右侧:1.46±0.39㎝。⑷皮肤到第一肋骨的深度距离:左侧:2.23±0.40㎝,右侧:2.23±0.41㎝。⑸皮肤到锁骨上臂丛神经的深度距离:左侧:0.97±0.29㎝,右侧:0.95±0.29㎝。左、右侧皮肤到锁骨上臂丛神经的深度距离与身高、体重存在相关性。第二部分:⑴B组的操作时间较A、E组长(P<0.05)。⑵A、E组的前臂内侧皮神经、尺神经痛觉消失时间较B组长(P<0.05),B、C、D组之间痛觉消失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⑶A~D组的前臂内侧皮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上臂内侧神经的阻滞完全率较E组高(P<0.05),而腋神经、前臂外侧皮神经、桡神经阻滞完全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⑷五组患者肌力阻滞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⑸A、B组麻醉效果的优秀率较E组高(P<0.05)。⑹D、E组镇痛持续时间较B组短(P<0.05)。⑺A~D组没有并发症,E组刺破血管4例,轻度局麻药中毒1例。结论第一部分:高频超声可清楚地显示锁骨上臂丛神经、锁骨下动脉和第一肋骨等解剖结构,锁骨上臂丛神经主要位于锁骨下动脉的外上方,同时超声也能清楚地显示穿刺针的位置和实时监测局麻药的分布与扩散。第二部分:与传统解剖定位法相比,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单靶点和三靶点注射法均有神经阻滞完全率高、麻醉效果的优秀率高、镇痛持续时间长及并发症少的优点。三靶点注射法的操作时间较单靶点注射法长,但对臂丛神经下干分支的阻滞起效较快且较完全。超声引导技术可减少局麻药的用量,但不应过度追求小剂量局麻药而使镇痛持续时间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