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解释偏向”指的是个体对所处情境带有一定倾向性的理解方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开始关注特定焦虑群体的社会认知加工特点。目前,大量研究较一致地证实了解释偏向在社交焦虑群体中的普遍存在性,但这些研究大多仅仅探讨了社交焦虑者解释偏向特点的外在表现,却很少涉及其产生的具体过程和内部机制的探讨。以往针对成年人群体的研究大多采取回顾性的自我报告方式,因此考察的仅为个体的延时解释偏向(off-line)。虽然人们已经逐步认识到同时考察个体延时和即时(on-line)解释偏向特点能够促进对社交焦虑群体认知模式的进一步了解(Beard,2009),但是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较为缺乏。所以本研究采用自我报告和反应时任务,同时考察青少年群体的即时和延时解释偏向。这拓展了解释偏向的研究领域,并为进一步完善社交焦虑者的社会认知加工模型提供理论支持。此外,本研究还有助于正确指导社交焦虑青少年对交往活动进行合理归因,能够为社交焦虑障碍的治疗与矫正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借鉴。本研究遵循“文献分析—提出问题和假设—设计实验研究计划—分析研究结果—确认假设”的研究思路,分别考察了社交焦虑青少年的延时和即时解释偏向,最后对解释偏向的产生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本研究以改编的自我报告范式,考察社交焦虑青少年在两可社交情境和非社交情境下的延时解释偏向特点,同时考察了性别因素对解释偏向产生的影响;采用视觉情境故事启动下的词汇反应任务(RSVP)探讨社交焦虑青少年在两可社交情境和非社交情境下的即时解释偏向特点,并通过改变间隔时间(SOA)进一步考察解释偏向产生的具体过程。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高社交焦虑者在社交情境下表现出消极的延时解释偏向,但积极解释和中性解释与低社交焦虑组不存在差异(2)高社交焦虑者在非社交情境没有表现出消极的延时解释偏向,但积极解释显著低于低社交焦虑者。(3)女生对社交情境表现出消极的解释偏向,而积极解释则显著低于男生。(4)在认知加工过程的初始阶段,高低社交焦虑者对社交情境即时的消极解释和积极解释均被激活,且两组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5)在认知加工过程的延迟意义选择阶段,高社交焦虑者在社交情境下表现出消极的即时解释偏向,同时抑制了积极解释的产生。(6)高低社交焦虑组在非社交情境下均表现出消极的即时解释偏向,同时抑制了积极解释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