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概念辨析、要素梳理和功能辨识的基础上,从实现功能目标出发,开展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解读世界城市街道设计手册,获得借鉴与启示,并提出研究的多元视角,即历史视角、社会维度、功能视角、城市设计视角和系统观视角。基于问题导向,从多元视角开展城市道路景观研究,解读和重塑城市道路景观。宏观层面重点解决城市道路景观空间、生态和文化的系统化问题;中观和微观层面重视人本需求,重点解决城市道路景观重塑问题。在历史视角下,开展中外道路历史演进特征研究:(1)分析我国古代、近现代城市道路发展历程,结合我国现代风景园林理论体系发展的阶段性,指出我国现代城市道路景观发展的阶段性:即起步阶段的简单与实用主义、逐步探索阶段的文件规范与借鉴、世纪之交风格混乱阶段的拿来主义、多元发展阶段的理性思考。(2)研究欧美城市道路形态与变迁表明:(1)欧洲传统街道形态演进历程特点为古希腊罗马时期弯曲街道与格网规划并存形态,中世纪时期宗教至上与自组织形态,文艺复兴时期的巴洛克几何线性美学规则形态以及绝对君权下的古典主义林荫大道;(2)美国传统街道表现为绝对网格、资本主义纪念性大道和严谨的居住街道体系。(3)伴随着城市发展历程及城市规划的变革,欧美及中国均以林荫大道的借鉴、传承与发展为特点,城市街道完成由“传统街道-林荫大道-城市道路-新型街道”的转型和发展。新型街道的人本主义理念,促使本文重视社会维度下的人本需求和人本尺度研究。研究指出城市道路景观中的人本需求包括:安全性需求、实用性和便利性需求、舒适性需求、感官愉悦、社交需求、场所感与归属感等;从城市尺度、汽车尺度和人的尺度分析了人本尺度特征,指出城市道路的人本尺度范畴;引入SD法用并结合SPSS软件分析评价街道尺度感知体验,通过心理感知评价因子与街道参数之间的统计分析,得出街道人本空间尺度感知阈值临界点,对街道尺度心理感知的量化方法研究,奠定了街道人本尺度感知分析方法框架,为道路空间人本化评价提供科学方法。把人本需求和人本尺度与城市设计联系起来可以充分实现城市道路景观人本化目标。城市设计的前提是道路类型的准确定位,在总结分析国内外城市道路等级分类的基础上,指出我国城市道路等级与类型简单化,不能有效指导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等问题;结合国外街道分类发展和世界街道设计手册对比研究的启示,提出城市道路功能三元核心价值理念,即“交通-景观-生态”功能为核心的功能价值体系;构建基于“交通-景观”功能的城市道路分类系统,以准确实现道路定位的类型化和层级化;建立“路”、“道”、“街”、“巷”道路空间层级,用以指导构建城市道路景观空间系统;按照城市道路三元核心价值需求把城市道路景观划分为以下5个典型类型:生态型景观路、景观大道、林荫大街、林荫街、街巷;提出编制城市典型道路类型设计指引,并从存在问题、景观功能与特征、生态需求与绿化模式三方面对典型城市道路景观提出指引建议。基于城市设计的重要学科特征和可持续性这一深层基础,在城市设计视角下思考道路景观重塑方法与内容,提出城市设计视角下道路景观重塑方法:建立道路景观设计体系,即HEATS系统——H(Humanity)-E(Ecology)-A(Activity)-T(Transportation)-S(Space),街道景观设计体系HEATS的5个层面通过城市设计的整合实现有机统一;依托城市设计的“整合”理念,实现道路景观要素整合;解读道路景观重塑步骤,并具体从重构城市道路景观空间体系、重塑城市道路景观场所意向、重建城市道路景观绿地生态三个方面实现城市道路景观重塑。最后,从系统论视角出发,提出城市道路景观总体营建策略,并详细阐述了城市道路景观空间系统规划策略、城市道路景观绿地系统规划策略和城市道路景观文化系统规划策略。综合上述多元视角下的城市道路景观研究,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两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理性认知:(1)在认识论方面:初步厘清中国与欧美城市道路及其景观演进历程与阶段特征;中外城市街道演进历程分析表明,社会价值观念主导街道形态,也因此形成了不同阶段的不同形态类型和特点;街道对城市活力和可持续发展重要性逐步被重视,街道设计导则等探索性研究,促使城市道路转向“以人为本”发展,街道价值与作用重新受到重视。(2)在方法论方面:提出城市道路景观的三元价值核心内容;构建基于“交通-景观”功能的道路分类系统方法,建立道路景观类型化和层级化体系;对街道尺度心理感知进行了量化方法研究,初步建立了道路空间人本化评价指标体系和模糊矩阵评价模型;构建面向可持续性城市设计的城市道路景观重塑框架,建立道路景观设计体系——HEATS系统;提出城市道路景观的总体营建规划策略框架,以指导构建城市道路景观空间、生态和文化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