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大学生人格特征对心理压力的影响: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an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压力是每个人在生活中不可避免地要经历的一种心理现象,现在社会变迁急剧,节奏加快,竞争加强,心理压力越来越普遍地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产生重大的影响。青年大学生在自身成长和适应社会过程中面临着和即将面临完成学业、选择职业、建立亲密关系等许多人生任务,因而是容易受到心理压力影响的人群。由于他们对心理压力还缺乏理性的认识,处理压力事件的技能还不成熟,只能通过自我探寻的方法来试用各种方式以应对压力,这样做既有害又有好处,常常使紧张状态变得更加复杂。当不能有效地处理压力情境时,他们容易陷入情绪消极和生活紊乱状态,采取侵犯性行为、自残自伤行为,甚至寻找死路以便解脱压力。  目前在很多国家,对于人格特征、心理压力和应付方式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虽然已经比较充分,但在越南这一领域的研究还不多见,理论和实践还有许多不足。因此,对现时期越南大学生人格特征、心理压力与应对方式问题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迫切。  针对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本研究以583名越南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心理压力水平和应对方式状况及其关系的研究,为指导越南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建设性意见和指导,也为越南大学生开展素质教育提供参考数据。  本研究主要的内容以及结论如下:  1、本研究测量工具信效度良好,适用于越南大学生。  2、越南大学生在大五人格各维度的表现不同。其中,宜人性均值最高,其次是责任性、外向性、开放性、神经质;越南大学生人格特征状况在人口统计学上存在一定差异。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人格特征中的神经质和宜人性上女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男大学生,在外向性和开放性上男大学生得分高于女大学生,在责任性上男女大学生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人格特征中的神经质、开放性上文科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工科大学生,在外向性上经济科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工科和文科大学生,在宜人性上文科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工科和经济科大学生,在责任性上工科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文科和经济科大学生。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人格特征中的外向性上三年级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一年级大学生,在其他维度上一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大学生不存在显著差异。  3、大部分越南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水平处于较轻程度,但仍有4.8%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处于严重程度。不同性别的情况下女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得分显著高于男大学生。在不同专业的情况下不存在显著差异。在不同年级的情况下,三年级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二年级大学生。  4、越南大学生采用多种应对方式应对压力情境。他们采用的应对方式的先后顺序是解决问题、调整认知、寻求社会支持、回避问题、表露情绪、幻想、归罪本人和孤立本人。这说明越南大学生倾向于采用面对型应对方式多于回避型应对方式;越南大学生的应对方式状况在人口统计学上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在解决问题和调整认知上男大学生显著高于女大学生,在寻求社会支持、回避问题、幻想、归罪本人和孤立本人上女大学生显著高于男大学生,但在表露情绪上男女大学生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专业大学生在解决问题和调整认知上工科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文科大学生,在寻求社会支持上文科和经济科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工科大学生,在回避问题和孤立本人上文科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工科大学生,但在表露情绪、幻想和归罪本人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在不同年级大学生在寻求社会支持上一年级和二年级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三年级大学生,在回避问题、归罪本人和孤立本人上一年级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三年级大学生,但在解决问题、调整认知、表露情绪和幻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5、越南大学生人格特征中的神经质对心理压力有正向的影响,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责任性对心理压力有负向的影响。  6、越南大学生人格特征中的神经质对面对型应对方式有负向的影响,对避型应对方式有正向的影响。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和责任性对面对型应对方式有正向影响,对回避型应对方式有负向的影响。  7、面对型应对方式会缓解心理压力,回避型应对方式会放大心理压力。  8、应对方式在人格特征和心理压力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即人格特征对心理压力不仅有直接的影响,同时也可以通过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对心理压力产生间接影响。
其他文献
厌恶情绪是人类的基本情绪之一,早期的研究者们一致认为厌恶是一种防御性的情绪,其功能是防止有害的病原体通过口腔侵入人体,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进化的观点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机交互技术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变得更加人性化、更加自然。传统的人机交互界面如命令行界面、图形用户界面已经不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基于语音、触控、
众研究证明,新老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存在诸多不同。教师课堂等待是重要的教师教学行为之一,对课堂教学的效益有着重要影响。本文比较研究了新老教师课堂等待行为及其内在心理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