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认为在马致远杂剧作品的意义空间中存在着一种变化发展的深层结构。以此为切入点,对马致远现存七部杂剧进行了深入文本的整体动态研究。 马剧深层结构正是他区别于他人创作的根本独特之处。本文意图找到马剧的深层结构,发现其变化,并对此作出合理的阐释,才能在最本质的维度上把握马剧的深层意蕴,真正认识其在中国古代戏曲史上迥异他人的文心表达。 本论文主要包括三大部分。 考察前期作品的深层结构及成因。前期文本的深层结构是绝境中个人和世道的对立。后者是一只无形的手,造成前者的不幸和困境;前者在后者编织的罗网与绝境中苦苦挣扎。个人的弱小单薄与世道的强悍庞大形成鲜明的力量对比使每个人都有悲剧领悟:感受到自己正受到世道(剧中人所谓的命运)的奴役和挤压却无能为力,因此宣泄痛苦和怨恨的情感成为剧作最动人的力量。又因为每个人都希望在世道内获救,所以他们在世道内的反抗注定是一种无用的激情,但为剧作蒙上了悲情色彩。若将此深层结构落实到剧中人的行为上,便是“压抑——憧憬”的心理逻辑。这个深层逻辑与马致远前期创作阶段“游”的心理结构有着因果关系。从元普通游士的心态来考察,“游”既意味着无路的苦闷和焦灼又意味着不停追寻的欲望。游而不遇,栖身市井却仍汲汲于仕之理想造成马致远前期“压抑——憧憬”型心理结构。 马致远后期杂剧作品中的深层结构已经转换为尘世闭锁国与神仙理想国的对照与对立。剧中人的困境就是他所身处的尘世,剧中人选择了世道外反抗的方式,拯救剧中人的力量来自于理想国:神仙世界和方外之地。从《岳阳楼》、《黄粱梦》到《陈抟高卧》、《任风子》,构成深层结构另一极的理想国逐渐清晰具体。其实质并非成仙得道,而是适意逍遥的审美之境。后期作品深层结构的转换与马致远心理结构变化一致。后期散曲表明,其心理结构也已经由仕之痛苦压抑走向了对个人现世理想的反省和追求自适逍遥生活情趣,这种变化既有知识分子疏离政治的大文化语境,也与元学术宗教所倡导的新生活方式有关。瘦马意象说明其仍恋功名的矛盾心态。 关、马剧作之比较突出了马剧个人化、审美化、心灵化的一面。其文本产生的精神文化土壤并非民间市井,而是山林,这注定其后期作品深层结构必然发生转换,走向神仙理想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