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工合”在西北区的开展与社会变迁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w6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工业合作运动是抗战时期的时代产物,是战时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在当时有“经济国防线”的美誉。抗战期间,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共建立西北、东南、西南、川康、滇黔、浙皖、晋豫7区,遍及川、康、滇、黔、陕、甘‘宁、晋、绥、豫、鄂、湘、桂、粤、闽、浙、赣、皖等18个省。目前学术界对“工合”的研究,主要从整体史的角度进行考察,区域史相对缺乏,西北区作为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建立的第一个办事处,是合作运动中最活跃的地区,应得到该有的重视。抗战期间,西北区办事处在陕、甘、晋、豫、鄂、绥6省共建立18个事务所、6个指导站,范围涉及前线、后方及中间地带,将各地流亡至西北的技术工人、难民、广大农村中的农民和妇女群众、爱国知识青年组织起来形成一支生产生力军,共建立有500余合作社,社员计有1万多人,合作社的业务遍及纺织、服装、化学、五金、机械等几大类,产品多达百余种以上。比较抗战期间各阶段东南、浙皖等区的社数、社员数、生产总值及贷款数,综合来看,西北区稳居第一,其生产活动的开展为支援抗战、供应军需民用、加强后方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使后方的生活与生产建设发生了一些变化。本文即以“工合”在西北区的活动为中心,详细介绍了“工合”在西北区开展的背景、组织结构及章程,并以其工业生产、福利教育两条主线为基础,将“工合”当作一场生产教育运动来考察,对“工合”背景下在社会稳定方面促成的生产救济与生活条件改善,在工业建设方面形成的“半工业化”现象及资源开发,在意识变迁方面出现的妇女思想解放与抗建知识传播进行分析。并综观“工合”在西北区的发展,从政治及体制等各方面分析其最终衰败的原因,以为现代工业合作在中国的发展提供历史借鉴,展现其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目的/意义]食品生产是构建食品安全建设的重要环节,提高食品安全生产信息透明度,有利于降低食品生产与食品实际安全状况的不对称性,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方法/过程]通
用第五代智能点巡检系统对离心泵电机进行振动监测,发现振动值超标,利用时域波形、频谱分析等手段分析,确定是一起联轴器严重磨损引起的多征兆、多故障叠加的典型案例。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法国与第二次鸦片战争葛夫平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与扩大。但与第一次鸦片战争相比,学术界对这次战争的研究相对薄弱,其中法国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关系
简述计算机病毒战的攻防关键技术,并指出当前的研究内容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