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行气泻热方针刺治疗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初期的临床疗效。方法:此次研究对象来源于2019年3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厦门市中医院胸外乳腺科门诊的患者,将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80例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初期患者运用SPSS23.0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予进行哺乳期健康宣教,其中对照组使用头孢拉定胶囊口服治疗,观察组使用行气泻热方针刺治疗,选穴为膻中、肩井、厉兑、少泽、合谷、太冲。每日针刺1次,连续治疗3天。观察治疗前后观察组、对照组的体温、血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百分率(NE%)、C反应蛋白(CRP)、乳房疼痛评分及中医症状评分的差异,同时观察治疗过程中有无不良反应。结果:脱落病例3例,最终观察组39例,对照组38例。1.体温:治疗3天后,观察组和对照组都可以使发热患者体温恢复到正常水平。两组退热时间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观察组平均退热时间优于对照组。2.血常规+C反应蛋白: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血清炎症水平均较前降低,但观察组治疗3天后血清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率、C反应蛋白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观察组在治疗此疾病时具有抗炎的功效,且优于对照组。3.乳房疼痛:采用VAS评分法对患者的乳房疼痛感进行评价,在治疗3天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缓解乳房疼痛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4.中医症状:中医症状内容包括乳汁排泄不畅、乳房胀痛、局部皮色灼热、头痛、身痛、口渴饮冷、便秘。观察组治疗前后经组内比较中医症状各积分均较前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经组内比较除头痛、身痛等症状外,余中医症状各积分均较前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观察组的各项中医症状积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安全性比较: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行气泻热方针刺治疗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初期患者临床疗效确切,不仅可以使发热患者的体温恢复正常,降低患者血清炎症水平,还可以减轻乳房疼痛及改善中医症状,且疗效优于对照组,研究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说明该方案可以安全有效地治疗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初期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