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大气污染日益严峻,引起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如何深化推进各地区联动治理成为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关键。本文主要研究了区域大气污染联动治理机制,并通过实证研究提出了区域大气污染联动治理的对策建议。主要创新工作包括:1.提出了大气污染联动范围和等级划分的新方法,构建了大气污染联动等级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区域长期污染监测数据,提出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回归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与技术划分区域联动范围的新方法,构建了联动等级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基于多属性综合评价理论划分联动等级的新方法。实证结果表明,长三角区域可划分为4个细颗粒物(PM2.5)联动子区域,9个臭氧(O3)联动子区域,各子区域联动等级的划分与实际情况相符。2.建立了区域大气污染联动治理合作博弈模型,并与现行的属地治理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区域大气污染联动治理合作博弈模型由各地区最优去除率模型和合作收益分配模型两部分组成。首先将区域大气污染联动治理归结为最大化降低人群健康损害和最小化污染去除成本的双目标非线性优化问题,建立以各地区污染去除率为变量的优化模型。然后运用合作博弈理论的Shapley值法建立合作收益分配模型,通过合理分配节约的去污成本和获得的健康收益,有效激励各地区积极参与合作治污。实证结果表明,运用合作博弈模型对泛长三角区域2012年的二氧化硫(SO2)进行治理,比属地治理模型可多减少12.1%的过早死亡,节约5.2%的治污成本。3.建立了区域大气污染联动治理税收调控模型,采用KKT方法求解出区域税率水平和各地区最优去除率将区域环保管理部门与区域各地区之间的联动治污归结为Stackelberg动态博弈问题,综合考虑区域去污成本和减缓人群健康损害两个目标,建立了以区域排污转移税税率和各地区污染去除率为变量的区域大气污染联动治理税收调控模型,并用KKT方法求解模型。实证结果表明,采用税收调控模型治理泛长三角区域2012年的SO2,区域最优税率应为3343.52元/吨,在成本节约和减缓人群健康损害方面均显著优于属地治理模型。4.从区域联动治污的视角提出了监测网络布局优化的方法将污染监测归结为由各个监测站承担不同污染信息监测任务的指派问题。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指派法和聚类分析对区域监测网络提供的污染数据进行建模分析,制定监测网络布局优化方案,包括识别出提供相似污染信息的冗余站点,以及从区域联动治污的视角识别需要增设新站的位置。实证结果表明,上海市10个国控点中4个是冗余的,应分别转移至靠近太仓科教实小、昆山震川中学、吴江开发区、嘉兴监测站等上海郊区位置,加强区域污染传输信息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