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依托《溱潼凹陷南华区块阜三段沉积微相研究及油藏地质建模》项目,以北汉庄油田为研究工区,综合应用钻井、测井、试油试采及生产动态资料进行小层划分,在小层的基础上进行沉积微相、砂体分布研究,建立研究工区的油藏三维地质模型。溱潼凹陷自泰州组沉积以来多期次和多样性的构造、沉积及成岩作用决定了该凹陷具有砂泥岩多旋回沉积、生储油层间互的多层系含油的特点,在南华区块阜三段进行油藏地质建模,研究其中的储层展布规律,对该区块下一步的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南华区块阜三段地质特点,进行几个方面的研究:以沉积构造学和层序地层学的理论为基础,采用传统的旋回-厚度分层法,结合钻井所得的实际资料,对研究区的目的层位进行精细分层。在南华区块建立高精度的地层格架。观察钻井取得的岩心,分析其岩性和形成的沉积环境,得到该井位的沉积微相特征,再结合测井曲线形态,分析沉积微相的分布规律,建立对整个研究区沉积微相分布特征的基本认识。依据已知的各层钻井资料,再借助测井二次解释成果,统计各小层厚度和砂体厚度,编制III2、III4、III6、IV5这四个主要研究层位的小层厚度图和砂体厚度图,进而得到这四个油组的含砂量分布图。结合岩心的观察结果对研究区进行沉积相的划分,结果显示阜三段目的层沉积相比较单一,主要为浅湖亚相沉积。以钻井数据和测井二次解释数据为基础,结合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分层和三维地震构造解释来建立构造模型。然后使用Petrel软件对南华区块阜宁组三段油层开展高精度的油藏地质建模研究,建立南华区块阜三段油藏地质模型。采用相控建模的原则,在沉积相模型的约束下完成高精度储层参数模型的建立。其次在钻井沉积相和测井二次解释研究成果下,采用随机模拟算法,以复合相控-克里金建模方法建立各层参数模型,即为研究区南华区块阜三段孔隙度、渗透率和含油饱和度三维模型。本次研究最终取得了以下几点认识:(1)阜三段分为4个油组共20个小层,I、III、IV油组砂体较为发育,II油组主要为稳定泥岩段。目的层III2、III4、III6、IV5小层沉积相比较单一,主要为浅湖亚相沉积,并可进一步划分为浅湖砂滩、砂坝及浅湖泥3种微相。油气储层以湖浪改造的滩、坝砂为主。南华区块的东侧紧邻三角洲前缘,是本区滩坝微相发育的主要物源供给方向。(2)孔隙度、渗透率模型的分布趋势受沉积相的控制,南华区块有利相带是滩、坝微相。物性高值区在南华2-8、2-21和南华1-4井附近,主要为滩、坝砂微相。(3)采用随机模拟算法,在沉积相的控制下,建立孔隙度和渗透率模型,明确了各个含油气砂体的物性特征,建立含油饱和度模型,得到油藏空间展布情况。通过对模型分析认为,构造模型可靠,与钻井、测井二次解释结果比较吻合;储层属性模型反映的储层物性展布方向,符合地质认识。经过研究得到,本区油气分布具有以下特征:各小层油气主要分布在南华2井区的南华2-7井到南华2-41井一带,含油面积最大;其次是在南华1井区的南华1-4井一带,含油面积次之;纵向上,阜三段III、IV油组为主要含油层,其中III4小层含油面积最大,IV5、III6含油面积次之;III2含油面积最小。阜三段油藏地质模型真实地再现了研究区各层油藏地质特征,对该油藏的构造、砂体展布、孔渗饱等属性参数三维空间分布特征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为该区后期的勘探开发提供了可靠的地质和油藏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