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常见的肠道功能性疾病,也是典型的心身性疾病,是以慢性、反复发作的腹部疼痛或不适,以及伴有排便异常为特征的一组肠道功能紊乱性症候群。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大便急迫不尽感,便秘、便秘与腹泻交替、腹胀、肠鸣及矢气等。本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有研究表明IBS大鼠胃肠激素水平异常,学者研究发现胃肠疾病伴有肠道微循环障碍。针灸能够调节胃肠激素水平,且针灸对肠易激疗效显著。因此本实验选取足三里、天枢穴电针,通过观察IBS大鼠肠系膜微血管管径和血浆中与管径密切相关的CGRP、VIP、ET水平的变化,深入探讨针灸治疗IBS的可能机制。目的:观察电针天枢、足三里穴对IBS模型大鼠内脏敏感性及肠微循环的影响,以及电针足三里穴、天枢穴对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血浆中CGRP、VIP、ET含量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IBS的部分机制。方法:选取Wistar幼鼠为研究对象制备肠易激综合征大鼠模型,实验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天枢组、足三里组,天枢组和足三里组从第6周采用自制布袋束缚及电针处理,隔日1次,共7次。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治疗结束第二天,采用XW-B-3冷光源微循环显微仪观察各组大鼠肠系膜微循环不同时间段管径和血流速度的变化。观察结束后麻醉状态下采用腹主动脉取血5m1,置于EDTA抗凝管中,离心,取上清液置于-20℃冰箱内冻存待测,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大鼠血浆中CGRP、VIP、ET的水平。结果:(1)内脏敏感性评估: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腹部抬起、背部拱起值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天枢、足三里组大鼠腹部抬起、背部拱起值明显升高(P<0.01)。(2)肠系膜微循环检测:①血管直径: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肠系膜微血管直径明显变窄(P<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天枢组、足三里组大鼠肠系膜微血管直径扩张明显(P<0.05~0.01)②血流状态,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肠系膜微循环血流速度明显减慢或停止(P<0.01)。(3)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浆中VIP、ET水平升高(P<0.01、P<0.05);电针足三里组大鼠血浆中CGRP、VIP水平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天枢组大鼠血浆中CGRP水平升高(P<0.05)、VIP水平降低(P<0.01),电针足三里穴大鼠血浆中CGRP水平升高(P<0.01)。结论:1.针刺天枢、足三里可明显提高IBS大鼠内脏敏感性阈值,降低IBS大鼠内脏敏感性。2.针刺天枢、足三里能够明显改善肠系膜微循环血流状态,解除痉挛,从而缓解肠黏膜缺血、缺氧,达到缓解疼痛的治疗作用。3.IBS模型大鼠血浆中CGRP、VIP、ET水平异常,进而引起三者之间的比值失调,可能是导致IBS发生的机制之一。4.针刺可以通过调节IBS模型大鼠血浆中CGRP、VIP、ET之间的紊乱状态进而达到对IBS的治疗作用。5.针刺天枢、足三里穴对IBS模型大鼠血浆中CGRP、VIP、ET含量的调节作用各具特点。综上所述,IBS伴有血浆胃肠激素分泌水平的紊乱及肠道微循环功能障碍,是其发病的部分机制。针灸对IBS的治疗效应的部分机制是通过调节机体CGRP、VIP、ET等相关胃肠激素的水平紊乱,进而达到扩张肠系膜微血管管径、改善微循环功能障碍、缓解疼痛的目的。且穴位间具有特异性,足三里穴扩张微血管管径的效应较天枢穴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