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加深,用户的信息需求与信息行为向多样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大众的服务机构,其传统的服务理念与方式渐渐难以满足读者信息需求,因此,公共图书馆为了迎合社会大众的需求及更好的体现自身的社会职能,必须不断的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来满足读者的需求。20世纪90年代,欧美一些国家的大学图书馆兴起了构建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IC)的浪潮,这一新型的服务模式是在共享式学习和开放存取运动背景下建立的一个经过特别设计的一站式服务中心和协同学习环境。信息共享空间在国外的成功实施为我国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我国许多高校图书馆都构建了自己的信息共享空间服务体系。借鉴国内外信息共享空间发展的成功经验及我国公共图书馆自身的构建优势,将信息共享空间引入公共图书馆是变革公共图书馆传统服务理念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有助于造就一批具有时代特色和水平的公共图书馆。笔者在对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做了大量调研、分析的基础上,选取我国公共图书馆的IC问题作为研究范畴,分析国内外图书馆的构建实例及我国公共图书馆构建IC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目的是结合我国公共图书馆的读者结构从空间、资源、服务三个层面构建出一种有别于高校图书馆IC的理论模型,以便能运用到公共图书馆日后的发展实践中。本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是对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IC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做了简要的阐述。第二部分:信息共享空间的概述,阐释了信息共享空间的内涵;分析信息共享空间的构成要素及未来的发展方向,重点阐释信息共享空间的实现以及公共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特点。第三部分:简要分析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发展现状,并指出构建信息共享空间的必要性;从空间、资源和服务三个方面分析我国公共图书馆IC的构建优势,同时总结国内外IC发展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公共图书馆IC的构建进行可行性分析。第四部分:我国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本章是论文的重点章节,对我国公共图书馆构建信息共享空间的保障因素、构建目标和任务、构建原则等内容进行了阐述;从信息共享空间的实体空间布局、虚拟空间设计、资源建设、服务整合等方面进行了设计规划。第五部分:为我国公共图书馆IC理论模型付诸实践后的顺利实施,提出了大力推广IC理念、建立合理的管理体制、定期做好服务质量评价工作等IC成功运行的保障因素。第六部分:结论。总结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及创新点,并就论文中的不足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公共图书馆未来的发展作出一点贡献,为后续研究提供些许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