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种制度性存在,男权制早已成为历史.但男权制的意识形态以及与男权制相伴相生的社会适应机制,却依旧是一种根深蒂固的现实存在.该文主要以90年代主流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为研究对象,解析这种滋长于男权文化之上的电影该文是如何通过对女性主体性的占有、女性个人话语的改写与挪用来为充满着矛盾与困境的现代社会服役.在这类电影中,女性实际上是在一种更为隐蔽地出现的男权语言的劝诱与鞭打之下,更深地跌入一种被动无力的异化处境之中.作者认为,建构一种尊重女性,符合女性主体利益,并有助于两性平等对话的电影语言,将是消除男权电影语言异化女性,回归女性主体的必要途径.该文主要分三部分进行阐释:第一部分主要从传统的层面切入,分析90年代的中国电影是如何通过对女性本质的异化、女性角色的规定、女性超越的限制以重建一种男性理想的两性新秩序,从而缓解男性对于"女性母亲"、女性力量和女性反抗带来的不安与焦虑,最终使电影中出现的女性形象成为一种被动与自虐的、潜抑与否定的、病态与分裂的文化存在.第二部分从现实的层面展开,分别从两个方面论述这种合男性意志与男性利益的电影,是如何利用女性实现多重复杂的制作理想,最终使女性成为服务于政治与经济的工具性存在.一方面是在90年代政治文化语境中,通过国家与民族话语对个人话语的整合,使女性成为中心意识形态建构和民族主体性确立的工具和载体;另一方面是在90年代商业文化语境中,以对女性身体与欲望主体性的占有,使女性成为满足观者视淫欲望和猎奇消费的商业奇观.作为对男权电影语言的一种纠正,最后一部分从三个方面尝试性地探讨了一种更为合理而健全的女性电影语言的建构.分别是:再现女性的生存困境与突围反抗,探索女性的生命伦理,构筑女性欲望的诗性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