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2年,艺术批评家哈罗德·罗森伯格第一次提出并使用了“行动绘画”来定义二战之后以美国纽约为中心的一场艺术思潮,在美术史论中,又常被称作“纽约画派”、“抽象表现主义”等。罗森伯格认为这种新兴绘画是一种行动和行为过程,并不单纯从最后行为结束呈现出来的画面来讨论。另一位坚决的行动绘画的拥护者——克莱门特·格林伯格将“形式主义”与行动绘画联系在一起,并对哈罗德·罗森伯格的主观主义言论提出了异议,他从艺术形式自律的角度对行动绘画进行画面剖析,意图使行动绘画同自己的形式主义理论体系相吻合。这两位艺术批评家分别从绘画行为和形式语言来解读行动绘画,言论有重合之处,也有明显矛盾抵触之处。毫无疑问行动绘画站在了当时艺术批评家讨论研究的风口浪尖,至今也依然是众多学者研究的对象。它既是一场和美国崛起有着密切关系的艺术运动,也是一次美学思想的变革,成为20世纪美国最具影响力的艺术思潮,在西方现代艺术史上大放异彩。它与传统的具象表达中的美学逻辑相对抗,强调艺术家个体的独立性和纯粹的视觉因素,其风格特征受到了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等其他现代艺术学派的影响。而美国行动绘画中的“精神性”是本文对行动绘画进行研究的切入点。对行动绘画语境下的“精神性”讨论是在二战以后复杂的政治社会背景下进行的,艺术家们在作品中展现了“自我”与“自由”,将思想与艺术建立联系,运用的形式“根植于意识形态并创造着意识形态”,因而产生了后续对艺术乃至音乐、舞蹈、建筑等领域的影响,由此行动绘画也拥有了其独特的精神价值。本文将遵从艺术史实,着重从行动画家的行为创作过程和最终的物质产物——作品两个方面来讨论这一艺术思潮的精神性表达,研究行动绘画中绘画的美学元素与精神性传达的隐性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