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的传播研究

被引量 : 12次 | 上传用户:eimay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于明末,长在清初的山东淄川作家蒲松龄,一生著述颇丰,以其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一书闻名于世。蒲松龄一生曾十一次应试,除却第一次考试崭露头角外,一直因为各种原因名落孙山。以教书为生,舌耕五十年后才得以回家。一生正直耿介,老卧蓬窗之年仍不忘为民请命。《聊斋志异》题材广泛,上至官宦人家、下至衣不蔽体的穷人皆可成为小说的主角,反映了劳动人民生活的各个层面,把政治情感融入商业活动和对当时重大事件的记录中。在思想性方面,能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对社会丑恶现象加以揭露和鞭挞。以艺术技巧而论,蒲松龄熔经铸史且能探奇出异。本文运用传播学理论,从作者的生平、创作背景、二十世纪前及二十世纪以后《聊斋志异》的传播方式及传播价值四个方面来探讨《聊斋志异》的传播情况,以期得出《聊斋志异》的传播规律。文章分五章分别论述:第一章《蒲松龄的生平与创作背景》主要梳理了作者的生平,从中发现文学作品的形成和来源。从蒲松龄的落魄名场、生活清苦、始终生活在农村这些经历不难发现《聊斋志异》的人民群众生活来源。一生执着于考取功名也让作者对仕途的黑暗以及公道不彰有着深刻的体会,促使其文章许多内容是与科举考试相关的。雅爱搜神和喜谈鬼神且鉴于清初文字狱的威胁是作品狐鬼题材的产生原因。第二章《二十世纪前〈聊斋志异〉的传播研究》主要论述了二十世纪之前,鉴于传播者的经济条件有限,作品的传播方式和手段非常单一。稿本和手抄本局限了流传地域和时间,刻本的昂贵限制了传播的范围。戏曲虽然可以以便利的方式在各地表演,但是当时由《聊斋志异》改编的戏曲种类却不多。第三章《二十世纪后〈聊斋志异〉的传播研究》主要论述了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现代大众媒介包括报纸、书籍、电视、电影等传播方式的介入,《聊斋志异》的传播达到了鼎盛时期。二十世纪前半期,作品的传播集中表现在对作品的戏曲改编,及各种版本的书籍刊物,多种译本开始慢慢传到海外。后半期随着人们经济生活条件的改善,编剧对作品的关注逐渐增多,大部分人们对《聊斋志异》的接触开始于从荧幕上出现的各种精灵可爱的狐鬼形象,这个时期人们对经典著作的品读开始趋向通俗化、简单化。第四章《〈聊斋志异〉的传播价值》主要从《聊斋志异》的文学价值、史学价值、民俗学价值、美学价值四个方面来讨论。《聊斋志异》传播至今,从最开始的好评、差评参半,到现在的古代文言小说的高峰的地位的建立,主观方面的原因追根溯源是作品的思想、内容、表现手法等等的先进性,客观方面是受众知识文化水平的提高和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作品的文学价值及美学价值这些年来一直是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近些年来对作品的研究在民俗学、史学价值等方面也渐渐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其他文献
<正>~~
这里的“修辞”不是一个狭义的与“语法”相对应的语言学概念,而指那种广义的文学性表达的手段、方法、技巧,也就是美国文学批评家布斯在小说理论名著《小说修辞学》中所说的
由于经营模式日益灵活,西方商业银行的传统资产负债业务的比重逐年降低,非传统业务则呈快速上升趋势,盈利构成逐渐多元化。与此相反,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收入却高度依赖
新时期,为了提高玉米种植产量,需要重视加强免耕技术运用,通过免耕播种机械化技术的进一步推广,能够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有效保证。
心理安全感是一个人尤其是儿童生存的基本需求。有安全感的人情绪稳定、性格平和,拥有融洽的人际关系,在挫折面前能够理智应对;当安全感缺失时,往往会产生低自尊、低效能、退
"洞中才数月,世上已千年。"这是古人得道成仙的感受。这句话现在人们认为是一派胡言,但在现实生活中确有其事,这正是当前欧美科学界热衷探索的超自然现象,称之为"时空隧道"。
新技术革命离不开新材料的发展.无论是新型的结构材料还是功能材料,它们的性质和性能都取决于其组成结构和结合方式,并且是在原子以上的层次作为研究对象。用历史性、层次性和抽
社会主义社会国家仍然存在,这决定了法治文明当代发展的必要性。与其他精神成果相比法治文明以其“理性”话语体系为国家秩序的运行提供了合法性的基础,是人类能够共享的理论成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是生成权,是网民在网络实践过程相互作用后的生成权。既然是生成权,那么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如何促使该生成权的产生,这就需要在理论上予以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