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1979-2013年的NECP月平均再分析资料、英国Hadley中心海温月平均资料和CMAP降水资料,采用Kao(2009)的方法定义了夏季EP型ENSO指数EPI,用合成分析、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了东部型ENSO与海洋性大陆区域(Maritime Continent,以下简称MC区域)降水的关系,并探讨了可能成因。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海温关键区(SPCZ)海温异常指数,运用偏相关方法分析了该关键区与MC区域气候联系;另外还分析了EPI指数分别与东亚夏季风及南亚夏季风间在不同时段联系的年代际改变。主要结论如下:(1)EPI与MC区域降水变化间存在非常弱的负相关,造成这一弱相关的原因是EPI与MC区域降水在某些年份存在同号变化。在剔除Nino4信号后,海洋性大陆区域降水序列与EPI与存在着同号和反号两种关系。反号关系即为我们通常认为的经典的ENSO发生时,MC区域气候发生的变化,其沿赤道的异常Walker环流建立了EP型与MC区域的直接联系。而在同号关系时,菲律宾以东异常加热和SPCZ区域异常冷却引起的西北-东南走向的垂直环流圈削弱了MC区域与赤道东太平洋之间异常Walker环流的直接联系,也就是赤道东太平洋区域SSTA与MC区域降水异常的形成可通过SPCZ区域SST的反号异常产生间接联系。(2)通过定义了一个澳大利亚东侧海温异常指数(ISP),研究了澳大利亚东侧海温异常与海洋性大陆夏季降水间的相关关系。当IsP指数偏小(偏大)时,异常的海温扰动有利于Nino4区SSTA正异常(负异常)对海洋性大陆地区气候影响的加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归结为IsP与MC区域海温变化同号。同时,海温异常产生的异常加热导致大气环流的Gill型响应在这种关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3)通过定义夏季EP型ENSO指数EPI和利用亚洲季风指数,分析了EP型ENSO与亚洲夏季风年际变化的联系。结果表明:EP型ENSO与亚洲夏季风的联系存在明显的年代际改变。在1979-2000年时段,EPI与Webster-Yang指数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但与施能指数间具有弱的正相关;在2002-2013年间则相反,EPI与施能指数处于显著的正相关,而与Webster-Yang指数之间则有弱的负相关。造成这一相关相关系年代际变化的原因是:1979-2000年间,当东部型ENSO发生时,异常的Walker环流在赤道东太平洋上升,在印度季风区下沉,低层辐散气流削弱了西南越赤道气流,南海-西太平洋上空东南风异常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东亚季风区的夏季风,在第二个时段,在赤道太平洋区域,并没有像第一个时段那样出现一致的低层西风异常和高层东风异常,而是在日界线以西出现了低层东风异常和高层西风异常,这表明2000年后,EP型ENSO出现了新的变化,导致EPI与施能指数出现显著的正相关而与Webster-Yang指数出现弱的负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