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v不v”在汉语中是一种常见的口语表达式,其结构简单,语言凝练,经过长期的使用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意义和用法,并经常出现日常语言和文学作品中。例如:“爱理不理”、“爱回来不回来”、“爱干嘛干嘛”等一系列用法。从表面上来看,此结构是由“如果爱V,那么就V;如果不爱V,那么就不V”这一表选择的重复句紧缩而成的,经过缩略而成的“爱V不V”结构在句中既可作谓语、定语、状语,也可单独成句,表示一种听话人的行为选择以及说话人任凭其选择而传达的不满情绪。从这以结构中可以看出,常项“爱”在这一结构中并不是字面上所说的“喜欢做某事”的意思,“爱V”与“不V”连用似乎也不合汉语语法;从逻辑上来讲,“V”与“不V”共现,在没有转折连词的引导下既可以“V”,也可以“不V”,似乎很矛盾;此外,此结构也呈现出一种特殊的意义,即说话人“凭自己意愿做某事”和听话人的“任凭、不在乎等不满情绪”的两种话语含义共存的特点,令人愈发感觉其内部机制的妙趣横生。目前在学术界已有一些学者对此现象进行了研究,其研究价值非常可观,归纳总结起来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对“爱v不v”的结构研究,构式研究以及对其形成机制进行研究。然而在对其形成机制研究方面,大部分学者主要关注其结构的演变过程,至于这一构式是如何被人们所接受的,即它的认知动因是怎样的这一问题却鲜有提及。因此,本文尝试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运用语法化理论,分别从形式和意义上探讨这一构式的形成动因,并进一步研究“爱v不v”结构在重新分析和类推作用下的生成机制。首先,本文将“爱v不v”结构看作是一构式,并且对于这一构式当中的各个成分进行详细分析和探讨,从而进一步研究其句法语义特征。通过这一部分的分析可发现这一结构的语义特征可分为三类,分别是选择性语义特征、假设性语义特征以及构式义,即表示一种说话者随意、不在乎的语义。前两类语义特征还原至其相对应的紧缩句当中去,并且意义基本保持不变,第三类语义特征则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为其构式义不能从其组成部分或者之前的相应结构当中推测出,并且在现代社会中这一用法越来越普遍也越来越灵活。对于这一类的构式义本文将利用语法化理论对其进行分析,具体分析这一结构是如何紧缩而来,以及紧缩过程当中所涉及的人们的认知动因,即人们是如何接受它的。全文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当中,笔者首先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意义,并提出研究问题和语料来源。第二章是本文的文献综述部分,由于“爱v不v”这一结构是由双重选择句紧缩而来,因此,对紧缩句的研究和分析很有必要。这一章节则主要分为两部分,首先回顾了前人对紧缩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爱v不v”结构的研究成果,并指出其局限性和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三章是本文的理论基础部分,即对语法化理论的阐释,特别是对语法化理论当中的语法化动因和内部机制进行探讨。第四章,作者把“爱v不v”结构看作是一个构式,并对其组成部分和构式义作出详细的探讨,为下一章节的语法化分析作出铺垫。第五章是本文的重点章节,在语法化理论指导下对“爱v不v”的语法化过程进行阐释,由此可发现这一结构早在清朝的文学作品中已出现,而且具有丰富的句法和语义特征。通过语法化过程当中的重新分析和类推机制以及汉语当中的四音节化和人们的完型认知特征使“爱v不v”结构的形式和意义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第六章是本文的结论部分,对于本文的研究发现进行了进一步的总结,并提出了本研究当中的不足之处,希望对这一结构的深入研究做出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