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制造业作为国家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基础和主导力量,既代表着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和经济国际竞争力,也是国家安全和人民幸福的基础物质保障。纵使世界经济、政治形势纷繁复杂,基于低成本劳动力等优势,中国经济维持中高速增长超过三十年。在此过程中,中国制造业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也不断增强,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但是2010年以来,面对中低收入国家争夺低端制造业市场和发达国家高端制造业回流的“双重挤压”,中国制造业面临巨大转型挑战。中国制造业在传统低成本劳动力优势逐渐丧失的同时,也正在积蓄着新的竞争力量。“一带一路”战略不断成功推进,中国高铁、通讯产业的迅速崛起,都充分印证了中国制造业竞争优势的客观存在。探寻这种新的竞争优势来源,才能为中国制造业转型提供一定借鉴。本文基于对以往文献的研究和中国制造业现状的分析,发现单一生产要素已无法解释中国制造业竞争优势来源。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何没有大规模转移至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诸如中国高铁、通讯产业为何能够崛起?基于这些问题,本文尝试从要素禀赋的角度对中国制造业竞争力来源进行分析。用各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及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代表中国资本充足水平的资本充足指数、代表中国制造业技术水平的技术要素指数、代表中国制造业产业工人结构的劳动力结构变化指数、代表中国制造业管理能力的管理要素指数为四维要素主要替代变量,构建Stata计量经济模型,利用中国18个典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及7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共14年间的工业活动统计数据,分析四维要素禀赋对于中国技术密集型产业及劳动密集型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差异。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不同技术密集程度下,产业国际竞争力来源要素存在显著差异,随着技术密集度的提升,产业竞争力来源越趋向于多元化,即随着产业类型上行,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高技术产业过渡的过程中,产业国际竞争力对于单个要素的显著程度不断下降,而具有显著关系的要素却越来越趋向于多元化;异军突起的产业类型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处于中高技术产业或高技术产业,通过分析,基本符合实证结果,这就为解释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来源提供了有力证据,也为中国制造业困境提供破局方向。进而,本文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要素禀赋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协同效应和混合密集型产业的概念,以中国高铁产业、通信技术产业为例,分别阐述要素协同比较优势的具体表现,通过分析中国高铁产业、通信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真正来源,进一步印证了实证分析结果,即四维要素协同比较优势是中国目前存在显著竞争优势产业的竞争力来源,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新的借鉴。此外,本文还利用Ucinet可视化软件构建中国制造业竞争力产品空间分析图对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现状进行研究,印证了混合密集型产业的存在。本文得到的第一个结论是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高技术产业过渡的过程中,产业国际竞争力对于单个要素的显著程度不断下降,在中国制造业中呈现明显的产业差异,越高技术产业对单个要素显著程度越低,对整体要素禀赋结构显著程度更高,这就说明多维生产要素协同比较优势会在中国制造业中逐步占据主导地位,一批符合中国当前要素禀赋现状的产业类型会成为中国制造业转型的关键方向,进而促进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本文得到第二个结论是高技术产业相对于低技术产业来说,与管理要素相关性更小,低端制造业可以通过不断优化日常管理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相对来说,高端产业更加依赖于多维要素综合水平,预示着相关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潜力。本文得到的第三个结论是技术要求越高的行业,行业工程师及科研工作人员结构变化对产业影响越大,大量的产业工程师人群为产业积聚核心竞争优势,通过输出产业工程师等相对高端劳动力来获取强大的产业国际竞争力。本文得到第四个结论是产业的资本充足指数对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并不显著。这一结论说明中国制造业不再过度依赖资本快速扩大规模获取成本优势的办法来获取竞争优势了,而是更多实现转型。本文得到的第五个结论是企业规模因素对技术密集型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显著,企业规模(sc)对高技术产业、低技术产业及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优势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中高技术产业却呈现显著反向影响,主要原因是相关产业本身特定特征决定的,产业本身不具有企业规模效应的产业,如中高技术产业,不具有产业规模效应,故不显著,具有产业企业规模效应的行业由于影响程度的不同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影响。综合分析模型中的各个变量,要素间的协同效应成为解释中国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的有力解释,并为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