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中叶人类迈入信息时代,此间应运而生的多模态话语理论,自提出之日起便引起各界学者的关注与研究。区别于传统话语研究,多模态话语理论的研究对象不仅包括文本,此外也聚焦在图像,声音,色彩,动作等非语言因素上。究其原因在于新媒体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播不再局限于文字,诸如图片,视频等元素的协助使得信息的传达更加多元与有效。另一方面,我国法制教育正值第七个五年规划完成之际,其普法教育的重点侧重在普法对象及普法途径上,即实现面向公众的“新媒体普法”。现如今面向政府,群众及青少年的普法工作战果颇丰,为国内法律语言研究学者提供了丰富资源,而关于儿童这一低风险人群的研究则少之又少。弥补普法对象漏洞,真正实现新媒体全民普法,对于我国普法工作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Kress&van Leeuwen以韩礼德的功能话语元功能理论为基础,认为可将图像视为一种社会符号,并赋予图像以不同意义,包括再现、互动和构图意义。基于这两者的结合来实现研究和发展的多模态话语理论实质上是通过对多模态语篇中文本资源以及其他符号资源的功能分析来探求出两者在话语意义构建中的关系以及合作原理,以达到更理想的交际效果。本文研究对象为2004、2005年《今日说法》暑期特别节目,采取了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Kress&van Leeuwen的社会符号学以及视觉语法理论,针对研究对象中语言和非语言部分进行设计,建立了适用于普法节目研究的理论框架,研读各模态在普法话语的意义构建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本文首先分析视频中人物台词和图像所构建出的话语意义,各自意义是通过何种形式得到体现,以及不同人物角色间的对话中所包含的态度资源是否具有一定特征;其次便是结合语言和非语言模态同时出现时所产生的效果进行分析,探讨双方在构建普法意义中所建立的关系;最后结合本文理论框架总结出适合儿童特征的普法栏目模式,以实现本文研究意义。研究表明,多模态话语理论在媒体资源研究中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科学性,通过分析研究对象中语言和非语言资源可得出,在儿童普法节目中多介入态度资源及行为过程,可促使社会正视儿童法律教育的迫切性以及帮助儿童以更简单直接的方式了解法律的概念,另一方面针对儿童理解力和自制力较弱的特点来讲,非语言资源的加入大大提高了儿童对节目的兴趣和理解,更好地实现了节目的创设目的,加强了儿童法律意识。在儿童普法节目的法律意义构建体系中,其保留的语言资源为普法意义的构建提供了基础框架,而图像、声音、动作等非语言资源则强化了普法意义,加强了表达效果,二者属于强化关系。本文旨在通过对儿童普法节目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以研究出符合儿童特点的新媒体普法节目,相信其对于填补我国普法对象的空白,加快全国普法工作进程,真正实现全民新媒体普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