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是一类已被应用于防治多种鳞翅目害虫的卵寄生性天敌,感染PI-Wolbachia后,其生殖方式会由两性生殖转变为孤雌产雌生殖。相对于未感染的品系而言,感染PI-Wolbachia的松毛虫赤眼蜂具有更好的生防潜力。探究PI-Wolbachia调控松毛虫赤眼蜂的分子机制不仅有可能获得更优良的生防品系,还为接下来研究寄生菌与宿主互作提供支持。本研究首先获得一株PI-W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172476);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是一类已被应用于防治多种鳞翅目害虫的卵寄生性天敌,感染PI-Wolbachia后,其生殖方式会由两性生殖转变为孤雌产雌生殖。相对于未感染的品系而言,感染PI-Wolbachia的松毛虫赤眼蜂具有更好的生防潜力。探究PI-Wolbachia调控松毛虫赤眼蜂的分子机制不仅有可能获得更优良的生防品系,还为接下来研究寄生菌与宿主互作提供支持。本研究首先获得一株PI-Wolbachia全基因组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通过本地blast,在其中筛选出Wolbachia效应蛋白 WalE1(Wolbacia actin-localizingeffector 1),并对其蛋白结构等进行分析。利用异源表达、酵母定位、转录组信息分析、RT-qPCR等手段,证明WalE1与宿主细胞骨架存在某种互作方式,结合定量结果及相同时间点Wolbachia在宿主内滴度,推测这种结合将有助于Wolbachia在宿主细胞间的扩增。试验结果为研究Wolbachia与宿主互作研究奠定基础。全文研究结果如下:1.松毛虫赤眼蜂PI-Wolbachia基因组特征分析通过Pacbio测序以及SMRT bell文库构建,比对并去除赤眼蜂基因组信息,获得一株完整的PI-Wolbachia基因组。组装后发现该基因组大小为1108797 bp,GC含量为33.99%,含有CDS的数目为1531,tRNA和rRNA的数目分别为34和3,这与已知的PI基因组相似。此外基于4个NCBI数据库中可导致宿主产生PI生殖表型的Wolbachia基因组(wCle,wPre,wUni,wFol)与测序获得PI-Wolbachia(wTde)进行基因家族聚类分析,得到初步结果后去除与不改变宿主生殖表型的wBm同源的基因,最终结果显示这五株Wolbachia基因组共有31个相似基因簇且wBm不存在特有基因簇。2.不同发育阶段的松毛虫赤眼蜂共生茵Wolbachia内参基因筛选利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对Wolbachia的表面膜蛋白(wsp)、细胞分裂基因(ftsz)、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16S核糖体RNA(16S)、重组酶A(Rec A)、延伸因子4(EF4)及DNA螺旋酶A(gyrA)七种候选内参基因进行了筛选,其中wsp,16s,gyrA,EF4四个基因在成虫期表达量满足要求,选择它们做接下来的不同发育阶段(卵、幼虫、蛹、预蛹、成虫)试验。使用Normfinder、geNorm、Bestkeeper以及Δct四种算法验证了这些候选内参基因的稳定性。结果表明,不同发育阶段中最稳定的内参基因是wsp。3.松毛虫赤眼蜂PI-Wolbachia效应蛋白WalE1基因鉴定及生信分析及亚细胞定位本试验对效应蛋白WalE1基因进行了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WalE1基因全长1770 bp,编码589个氨基酸,具有alpha-synuclein结构域,进化上具有保守性。将WalE1克隆序列亚克隆至pYES2上构建WalE1基因重组真核质粒。利用构建的载体表达WalE1-EGFP融合蛋白表达使其可以携带荧光信号,同时使用Rhodamine-phalloidin对细胞骨架进行染色。结果表明,通过大肠杆菌表达的融合蛋白WalE1-his以可溶性蛋白形式存在。WalE1在酵母细胞内与细胞骨架共定位,表明WalE1可能与宿主细胞骨架发生互作。4.感染PI-Wolbachia对松毛虫赤眼蜂cofilin与WalE1表达模式的影响利用RT-qPCR对cofilin和WalE1基因在感染与未感染松毛虫赤眼蜂不同发育阶段(卵、幼虫、蛹、预蛹、成虫)的表达模式进行检测。未感染Wolbachia的松毛虫赤眼蜂在各个阶段均无WalE1表达,cofilin在各个时期表达相对稳定。在感染Wolbachia的松毛虫赤眼蜂中,WalE1在成虫期相对高表达,而cofilin则在蛹期和成虫期高表达,且与两性品系蜂相比,蛹期和成虫阶段的cofilin表达量显著上调。此外,在对Wolbachia滴度进行检验中,同样发现Wolbachia滴度会随着发育时间的增加而上升,预蛹、蛹和成虫期滴度显著高于卵和幼虫时期。三者有一个相似的表达趋势。对此我们推测,Wolbachia可能会通过四星分泌系统分泌WalE1等效应蛋白通过调节cofilin的表达从而影响Wolbachia滴度,帮助Wolbachia在宿主细胞间的侵染繁殖。
其他文献
核盘菌是一种死体营养型植物病原真菌,能够通过诱导寄主植物坏死获取营养。寄主植物组织坏死是侵染与凋亡部位的活性氧增加所致。核盘菌侵染过程中能够发挥清除活性氧能力以抵抗寄主诱导的氧化损伤。本研究利用基因功能分析方法,分析核盘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还原酶编码基因功能,以期深入探索核盘菌的致病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核盘菌对金属离子的敏感性。结果发现,随着金属离子浓度升高,核盘菌的生长发育受到干扰。
负压系统是用于维持反应堆安全壳处于负压环境中并防止含放射性的气体泄漏的安全级系统。该文首先简单介绍了负压系统的功能和组成部分,并针对负压系统在前期运行中出现的无法建立负压问题,通过对负压系统的电气控制系统和空气压缩机组进行分析,结合实际运行和现场设备安装情况,找出了负压系统无法建压的根本原因。其次,更换已损坏的变频器及相关线缆以及空气压缩机组的零部件和润滑油;为降低出现拉缸现象的风险,结合负压空气
Wolbachia是自然界中分布最广泛的胞内共生菌,可感染节肢动物和线虫。Wolbachia可调控宿主多种生殖表型,包括孤雌生殖(Thelytoky)、细胞质不亲和(Cytoplasmic Incompatibility,CI)、雌性化(Feminization,F)和杀雄(Male-Killing,MK)。在赤眼蜂中,Wolbachia导致赤眼蜂未受精卵的第一次有丝分裂失败,使其染色体数目加倍,
性别决定是两性生物个体发育生长过程中必要的环节之一。昆虫性别决定机制复杂且多样。开展重要昆虫性别决定机制的研究,不仅对发育和进化生物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充分利用昆虫资源也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防治农林鳞翅目害虫的重要卵寄生性天敌。在田间防治过程中,只有雌蜂才具有寄生能力。因此,增加种群雌性比,将大幅提高防治效能,并且减
昆虫体内共生菌可分为原生共生菌(primary symbiont)和次生共生菌(secondary symbiont)。昆虫携带的共生菌影响昆虫的生物学和生态学。昆虫通过肽聚糖识别蛋白(PGRP)识别病原菌细胞壁的肽聚糖,启动IMD或Toll通路来合成抗菌肽,从而抵御病原微生物的入侵。前人的研究表明,多种昆虫的体内共生菌与PGRPs具有紧密联系。两个重大入侵害虫烟粉虱(Bemisia tabaci
野稷(Panicum miliaceum L.var.ruderale kit.),一年生禾本科黍属杂草,因其耐旱耐贫瘠的特点,逐渐演变为玉米田中主要杂草,与作物竞争生长资源,造成减产。烟嘧磺隆(Nicosulfuron)是常用于玉米田中防除禾本科杂草的磺酰脲类除草剂,但由于长期大量的施用,其对玉米田中野稷的防除效果明显下降,辽宁省内多个地区已出现使用烟嘧磺隆后未能有效防除野稷的情况,抗药性野稷的
碳量子点作为一种新型荧光纳米材料,原料来源广泛,制备方法多样,有独特的光学性质,对环境友好,在化学分析、生物成像及光催化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荧光法是一种重要的有机磷农药检测方法,基于碳量子点的有机磷农药检测的荧光探针的研究和开发日益深化,这类荧光探针具有生物兼容性好、无需大型仪器、易操作等特点。本文以重酒石酸胆碱和柠檬酸二氢胆碱两种离子液体为原料,采用高温热解法在不同的热解时间和温度下进行碳
灰葡萄孢是一种主要利用空气进行传播的病原真菌,能够侵染全球近1400多种宿主植物,可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近年来,灰葡萄孢的抗药性问题日益凸显,亟需开发防治灰霉病的新型高效杀菌剂。Chloroxaloterpin A(1)和B(2)是本课题组前期研究中,从菌株Streptomyces pluricolorescens SN194中分离得到的含有viguiepinol骨架的新型二萜类化合物。前期研究结
苘麻(Abutilon theophrasti)是我国玉米田主要阔叶杂草,广泛分布于我国各个省份,防除难度较大。莠去津(Atrazine),三氮苯类除草剂,是我国用于防除玉米田苘麻的主要药剂。莠去津长期、频繁的使用,其对玉米田苘麻的防除效果已明显下降,长此以往严重影响玉米产量。本研究以采自辽宁省的68个苘麻种群为研究对象,从抗药性水平、靶标及非靶标抗药性机理等方面展开研究,以期为延缓苘麻抗药性的发
共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是生物进化的重要推动力。共生菌对宿主昆虫的营养、生殖和免疫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IMD通路是昆虫抵御革兰氏阴性菌侵染的一个重要免疫途径,然而,它对共生菌滴度的影响知之甚少。本研究以褐飞虱和其体内共生菌Candidatus Arsenophonus nilaparvatae(Arsenophonus)为研究对象,利用体外原核表达、蛋白免疫定位及RNAi等技术和方法来探究褐飞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