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我们谈论中国近现代建筑的时候,已经习惯于西学东渐的故事,中国本土的建筑现代化与社会、经济、技术的变革重合,埋没于舶来品之中。然而,作为近现代乡土工业建筑的代表,蚕室建筑(Cocoonery Architecture)的环境适应性和原生现代性为我们揭示了一段不同寻常的中国建筑现代化的历史,同时也为现代可持续理念下以环境功能为设计原则的建筑创作提供借鉴。所以,当代建筑学语境下,我们对于蚕室建筑的研究,既是对历史的追溯,又是对未来的反思。近现代苏南地区现存的蚕室建筑是专门的以适应蚕业生产和蚕的生命特性而建造的建筑,并且在其不长的特殊发展时期内形成了特定的、具有类型意义的建筑形制。然而蚕室建筑的特殊性在于其通过工业与农业的结合,乡土化与现代性的碰撞实现了独特的环境功能。其中工业性是通过空间组织对生产流程的回应得以体现,农业性是通过表皮系统对蚕的生命的时令性的回应得以体现,而乡土性与现代性的碰撞更多地体现在建造方式和形式风格上。蚕室建筑从模仿到本土化到现代的转化过程中,体现了功能、环境、形式、建造等多需求驱动下的建筑系统平衡保持。所以蚕室建筑的类型意义不在于单元的组合叠加,而在于多系统的拼组(assemblage)。在现代的可持续理念下,基于环境功能整体性的建筑设计原则使得建筑系统性的意义变得强烈。而蚕室建筑的基于多个系统共同作用下整体性的类型研究,是面向现代可持续理念的、一种寻找“原型”的建筑类型学的分析思路的探索。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对近现代苏南地区蚕室建筑数据库的建立,提取了能有效描述蚕室建筑特点的因素;通过分析近现代苏南地区蚕室建筑的整体特征,文章归纳了蚕室建筑的形制,并且从历史、社会、蚕业生产发展、建筑工业发展等角度分析了影响其形制产生和发展因素。在归纳分析的基础上,笔者总结了近代苏南地区蚕室建筑构成体系:由功能需求(蚕业生产)驱动的空间构成系统、由环境需求驱动的表皮系统、由社会经济技术发展和功能环境共同驱动的结构系统。通过对蚕室建筑的空间结构系统、表皮系统、建造系统的还原简化,文章追寻蚕室建筑变化的规律,建立基于多个系统的分析性框架。本文试图通过对蚕室建筑整体性的类型研究,为蚕室建筑的后续研究提供可参考的分析性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