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__yong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区域经济的差距不断扩大,控制和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也就成为了我国“十一五”期间经济工作的战略重点。与区域经济增长差距问题相对应的,是学术界所关注的经济增长的收敛问题。经济增长的收敛性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由于生产中资本的边际效益递减,如果区域间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人均资本存量较少的落后地区,会因较高的资本收益而获得比人均资本存量较多的发达地区更快的增长速度,从而追赶上经济发达的地区,区域间人均产出会趋于均衡,并呈现出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针对新古典增长理论将技术进步外生化处理的缺陷,新经济增长理论在将技术进步内生化的过程中,对新古典增长理论的收敛论提出了质疑,认为规模经济使投资收益不会出现报酬递减的倾向,从而经济增长收敛的性质趋于消失。新经济增长理论在质疑收敛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能促进低收入国家或地区加快经济增长、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的因素。近年来,国内外产生了大量研究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成果。他们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区域经济差距变化的影响因素等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是这些研究成果在结论上还存在较大的纷争,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还未得出一致性的看法。文献研究表明,现有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的相关文献大致上可以分为“收敛说”和“收敛怀疑说”两类。首先,“收敛说”与“收敛怀疑说”就是否收敛这个问题还存在较大争议;其次,“收敛说”内部就收敛的类型、速度、时段等也存在不同的看法,但这些观点又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导致这种收敛或不收敛的因素做出了不同解释。我们自然也就产生了两个疑惑:我国的区域经济增长究竟是收敛还是不收敛,区域经济差距在长期上是有扩大的趋势还是有缩小的趋势?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了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这种变化趋势?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问题,仍然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在文献研究过程中,本文还进一步发现,在前人积极探索的过程中,在研究理论与方法不断丰富的同时,虽产生了不同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中相关处理及结论上的差异,但也形成了一些共识。他们都基本认同了投资和劳动力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作用,不少研究还发现1990年是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一个转折点,但从投资和劳动力投入角度研究我国1990年以来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成果还相对较少。那么:1990年以来,我国的区域经济增长是否收敛,区域经济差距在长期上是有扩大的趋势还是有缩小的趋势?投资和劳动力投入,对1990年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影响如何,是否二者导致了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或不收敛?这两个问题,正是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本文按照上述设想,首先对研究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相关文献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再结合本文的研究目的,对本文研究中拟采用的研究方法、计量模型和度量指标进行了介绍。然后采用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1990-2005年的相关数据,从区域经济增长差距的变化趋势、投资和劳动力投入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投资和劳动力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差距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得出结论,1990年以来,特别是1993年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显著不收敛,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间、东中西部地区间、东部及西部地区内部各省份间,经济增长的差异是显著扩大的,中部地区内部经济增长的差异则控制在了一定的范围内;而投资与劳动力投入的区域差异,确实导致了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间、东中西部地区间、东部及西部地区内部各省份间经济增长差异的扩大,但缓解了中部地区内部经济增长差异的扩大;投资与劳动力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对东部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明显大于中西部落后地区,还呈现出东部及西部地区内部差异大、而中部地区内部差异小的特征。本文总共五章,主要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是绪论。简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提出了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思路及行文结构。第二章是区域经济收敛性研究的相关文献综述。先是理论基础研究,对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增长理论中有关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问题的理论论述,进行了一个较为系统的梳理,总结了它们之间存在的争论之处及对本文研究的一些启示。再是对研究现状的介绍,围绕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这个话题,对现有一些代表性的观点和研究方法进行了梳理,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第三章是研究方法与模型。这部分围绕本文的研究目的,在学习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本文在研究中使用的方法、模型和度量指标,并对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介绍和论证。研究方法上,主要使用了单位根检验和非平衡面板数据模型。模型设定上,形成了检验收敛性、度量相关因素对收敛性的影响、测度投资和劳动力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等三组模型。度量指标上,选取了劳动力人均实际GDP、实际资本形成总额和年均从业人员数,分别作为度量人均产出、投资和劳动力投入的指标。第四章是本文的实证分析部分。先是介绍了本文对研究资料的来源与处理,并为剔除价格变动因素的影响,计算了1990-2005年间全国各省市以1990年价格计算的不变价GDP和不变价资本形成总额作为实际GDP和实际资本形成总额的替代指标。然后,运用σ收敛指数和单位根检验,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绝对收敛进行了实证检验。接下来,通过非平衡面板数据模型估计,实证测度了投资和劳动力投入与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最后,在非平衡面板数据模型估计结果的基础上,对各地区对数劳均不变价GDP进行调整,控制投资与劳动力投入的区域差异对生产力的影响,并再度运用σ收敛检验和单位根检验,对调整后的各地区对数劳均不变价GDP进行了σ收敛检验,最终测度了投资和劳动力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第五章是结论、启示及问题。简要概括了第四章实证分析得到的研究结论;并结合研究中的相关发现,提出了对控制和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的几点启示及本文研究中存在的限制与不足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文研究的特点,主要体现于:研究内容上:立足作为经济增长的两大基本要素——投资与劳动力投入,对1990年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及二者对这种收敛性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方法上:(1)考虑到β收敛检验的严格适用条件限制了其在本文中的使用,放弃了目前大多数研究所常用的β收敛检验法,而选择了简便适用的σ收敛检验法作为检验经济收敛性的方法。(2)选择了ADF单位根检验作为检验收敛趋势及其显著性的工具。(3)出于σ收敛检验法无法对收敛性假设本身做出检验也无法检验相关因素对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影响的考虑,在学习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σ收敛检验法与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相结合,形成了度量投资和劳动力投入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影响的模型。(4)从本文的数据结构的特点、面板数据模型的优点及对本文研究的适用性出发,采用了非平衡面板数据模型作为实证分析投资和劳动力投入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工具,以此解决大多数研究因个别省份个别年限数据缺失而不得不将这些省份进行剔除或做合并处理的尴尬问题,使研究的范围更完整。
其他文献
红层泥岩是一种特殊岩土,具有抗压强度低、易风化、遇水易软化、崩解、膨胀、填筑密实度对含水量很敏感等特点。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在红层软岩地基上修筑的土工建筑物越来越
CNN涉华报道是美主流媒体中国镜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涉华报道规律的研究有利于中国政府明晰美国主流媒体上的中国国家形象,也有利于中国政府采取积极举措加强和改善对美传播
<正>"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大发展"是近年来党中央力倡的一项重大国策,是国家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用创意设计来提升传统产业的经济附加值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此而言,苏州文化创
<正> 腔隙性脑梗塞(LI)是指脑深部穿透动脉病变基础上发生小的局灶软化,直径在0.2~15mm。以往多数人认为其病变轻、预后较好,但目前观察并非完全如此。本文对我院1992年3月~199
金属带式无级变速器是一种理想的变速传动方式.与机械式变速器相比,金属带式无级变速器具有性能优良、结构紧凑和操作方便等优点,适应当前对汽车环保、节能、舒适的要求,具有
本文对四川某城市两种不同炉型的医疗废物焚烧飞灰的特性以及利用沥青固化上述两种飞灰的处理效果进行了实验研究。探讨了飞灰中重金属的浸出特性,以及浸出时间、液固比和pH值
阴茎硬化性淋巴管炎临床上少见,我院自1998年以来,共诊治9例,现报道如下.
信用卡发卡机构施行的种种营销策略对于消费者而言,是否行之有效?消费者的申办信用卡和刷卡消费行为,其内在的真正影响因素主要是什么?各银行要如何才能在这一场信用卡大战中脱
标牌是生产厂家出售产品时的基本标志,承载着可以追溯生产来源的重要信息。这些信息的自动识别对产品的生产、运输、销售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标牌的内容可分为固定
衍生金融品市场发展规模已经远远超过原生金融市场规模,逐渐在金融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我国的经济和金融环境日益与世界融为一体,衍生金融工具的虚拟性、隐蔽性以及复杂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