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侧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研究

来源 :北京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yxjm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以传统单侧康复训练为对照,探讨双侧上肢康复训练对于脑卒中后偏瘫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疗效及优势。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方法,制作随机信封,病例主要来源于北京市康复医院中医诊疗康复科病房,严格按照随机信封抽取顺序入组患者,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首先与其本人或家属沟通,交代研究目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结合相关检查结果报告,均符合条件的患者方可入组。入组当天完成观察指标评价,并填写病例报告表(Case Report Form,CRF)治疗方面,治疗组在原有康复训练计划的基础上采取双侧上肢康复治疗,对照组则继续常规制定的康复诊疗方案,即单侧治疗,疗程均为4周,治疗结束后观察记录1次。数据分析采用SPSS21.0统计分析软件,对于一般资料,如年龄、病程、身高、体重、血压、心率等连续变量,符合正态分布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否则采用非参数检验,其余如性别、卒中性质、瘫侧等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主要疗效指标为简化 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法(upper extremities motor fimction test of Fugl-Meyer movement assessment,FMA-UE)以及在其基础上的各亚组评分,此评分为连续变量,需检验正态分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次要疗效指标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取其前后差值作为连续变量,行双独立样本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以及取其差值百分比,按照疗效分组,作为计数资料,采取卡方检验;另一次要疗效指标为改良Rankin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取其前后差值,确定疗效指标,作为计数资料采取卡方检验。结果主要疗效指标:经4周康复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肢近端运动功能(FMA-PUE)改善程度以及上肢整体运动功能(FMA-UE)改善程度的两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且上肢近端的四种运动模式中,屈肌共同运动改善程度以及包含共同运动活动的改善程度的两组间比较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另两种运动模式即伸肌共同运动改善程度及分离运动改善程度两组间比较,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患者上肢远端运动功能(FMA-DUE)改善程度的两组间比较未见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次要疗效指标:①取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的改变值,行组间比较,结果显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程度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率定义疗效,并划分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恶化五个等级,将两组疗效行两组间比较,结果显示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②按照长期生存预后评分(MRS)的改变值定义疗效,并划分为显效、有效、无效及恶化四个等级,在此基础上行两组间比较,结果显示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对于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采用双侧上肢康复训练更有利于患侧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其中以上肢近端运动功能改善更为明显,同时上肢近端的四种运动模式中,以屈肌共同运动及伴有共同运动的活动改善程度更为显著,而伸肌共同运动及分离运动的改善程度与常规康复训练无明显差异。且双侧上肢康复训练与单侧上肢康复训练相比,对上肢远端腕、指运动的改善程度无明显差异。2对于脑卒中恢复期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双侧康复训练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改善程度与常规单侧康复训练相比无显著差异。3双侧上肢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长期生存预后改善程度方面,与常规单侧康复训练相比无显著差异。
其他文献
目的:探索596例中药联合恩替卡韦对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郁脾虚、肝胆湿热复合证)的中医症状改善特点。方法:以“十二五”课题“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研究”纳入的596例患者,经中西医结合治疗108周后,据HBeAg、HBVDNA同时转阴、转氨酶复常与否以及口服中药与否进行分层研究,采用尼莫地平法对中医症状改善进行疗效评价,采用X2检验对各分层人群的症状改善进行比较
学位
目的通过对某三甲医院2015年使用过艾迪注射液的住院患者个人信息和临床用药信息的收集,采用回顾性的统计分析方法,研究艾迪注射液的临床适宜性和联合用药情况,为临床合理规范使用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住院患者个人信息及临床用药信息进行提取,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清洗和规范化处理。最后,应用Excel2010、SPSS19.0和Clementine12.0软件对规范化后的数据信息进行描述性和关
目的:经穴-脏腑相关是中医经络学说的精髓,备受国内外学者瞩目。关于经穴-脏腑相关性的研究,多集中于干预经穴对脏腑生理功能或病理变化的靶向调节作用,机体生理功能或病理变化后体表经穴出现反映(反应)及规律性的总结较少。已有研究表明手厥阴心包经(穴)与心脏关联密切,表现为心脏生理功能或病理变化可相对特异地反应于体表心包经(穴);干预心包经(穴)可良性调节心血管生理功能或病理变化。其中针刺内关穴对缺血性心
目的:参附汤(SFD)是中医临床益气回阳固脱的代表方,能够治疗多种心脏疾病,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也有明确的保护作用,但其分子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运用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方法检测H9C2心肌细胞生存率、细胞内钙浓度变化及钠钙交换体(NCX1)、肌浆网钙-ATP酶(SERCA2a)、钙离子通道蛋白(Cav1.2)等钙稳态调控蛋白表达等指标,探讨SFD中三种重要有效成分人参皂苷Re,
学位
学位
经穴脏腑相关理论是经络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络学说对体表与机体内脏间关系、相互作用机理的系统理论总结,可直接有效的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近年来成为研究的热点,受到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资助,以往关于经穴-脏腑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从穴位到内脏的正向论证性研究,即刺激体表穴位,检测相关内脏血流动力学、电生理、血管活性物质和分子生物学指标,并从外周和中枢神经、激活的大脑皮层分区、蛋白基因等作用层次由外至内的研究
目的: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和免疫的退行性疾病。自1981年发现以来艾滋病(AIDS)在全球大范围传播。近些年来,人们对HIV作用机制有了清楚的了解,发现HIV逆转录酶、蛋白酶和整合酶是HIV基因在复制过程中的3个关键酶,蛋白酶抑制剂能防止病毒母体蛋白分裂成新的HIV感染细胞和病毒复制的功能蛋白,这一发现使艾滋病的治疗有了突破性进展,到目前为止抗HIV/AID
目的本实验以IBS模型大鼠为研究媒介,从“脑”和“肠”两方面入手,探讨电针“天枢”和“内关”穴对IBS模型大鼠结肠动力改变的效应差异及相关机制。探讨不同经脉和穴性的穴位是否存在效应特异性,为进一步研究穴位效应特异性的作用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取wistar新生大鼠4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天枢组和内关组。其中模型对照组、天枢组和内关组采用母婴分离与醋酸灌肠再结合结直肠扩张的方法制备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