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显示,课堂沉默这一语言现象在中国大学英语课堂比较普遍。对于注重交际能力培养的英语教学来说,课堂沉默严重阻碍教学的顺利进展,使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停滞甚至倒退。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学生在外语课堂保持沉默的因素进行了总体性研究,但对中国大学主要的两类学生文科生和理科生在英语课堂的沉默现象的对比研究较为鲜见。中国文理科大学生在英语课堂表现的沉默是否存在差异?导致不同专业大学生英语课堂沉默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干预大学生课堂沉默现象的发生?本研究围绕三个问题,运用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和教育学相关理论,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实证性研究。研究者先通过课堂观察和访谈,对文理科学生课堂沉默的现象及其导致因素进行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对大同大学一年级文、理科大学生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190名文科生和186名理科生的有效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力求探索导致文、理科大学生在英语课堂上保持沉默的原因和差异。研究发现,理科生在英语课堂上表现的沉默更多一些。文章进一步从社会传统文化,语言流利程度,学生的个性特点,课堂氛围,教师的教学方式及提问策略以及教材的内容这六个维度进行探索,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学生的社会传统文化,语言流利程度,学生的个性特点,课堂氛围,教师的教学方式及提问策略这五个方面对两类大学生的课堂沉默的影响有显著差异,而教材的选择对两类学生课堂参与的影响则无明显差异。结合前人的研究基础,本研究为今后的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一些具体的策略和建议。建议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丰富教学内容和课堂活动,学生之间也要通过互相合作努力创建和谐融洽的班级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