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旨在调查1980-1989年出生的中学教师群体(简称为“80”后中学教师)的教学状态的现状,分析该现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本研究希望教师、学校管理者、教育部门和社会大众,重视这一群体在教育领域的重大作用,客观看待这一群体在学校教育的优势与不足,引导他们有效提高教学的成效。本研究首先通过文献分析,厘清了相关概念,并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以明晰研究主题,奠定研究的理论基础。经过对目前研究现状的分析,笔者认为“80”后中学教师教学状态的研究应从三个维度切入,即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和教学交往。然后,本研究运用访谈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深入了解了这一群体教师教学状态的现状,探究其产生的原因。经调查,“80”后中学教师教学理念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新课程理念深入人心;“实然”教学理念和“应然”教学理念存在偏差。教学行为现状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备课过程时间、精力投入较大;善于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中智慧不足;学科成绩排名整体靠后。教学交往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师生关系比较融洽,较易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家长与教师交往过程中缺乏信任;同事关系趋于表面化,有效的教学交往和合作不多。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论文对“80”后中学教师教学状态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学校及教育部门的培训使得新课程理念被教师广为接受;“80”后中学教师自尊需要强烈,渴望得到各方面的认同是教学理念现状出现的主要原因;互联网对这一群体教师的影响和“80”后中学教师对教材教法把握不足是教学行为现状产生的主要原因;师生成长轨迹相似,教学效果欠佳,奉献意识薄弱及教师工作的相对独立性是教学交往现状产生的主要原因。最后,论文结合“80”后教师的感受、非“80”后教师和管理层的建议,并借鉴相关的研究成果,提出改善“80”后中学教师教学状态的建议。这些建议包括:加强引导,促使“80”后中学教师教学理念由“应然”走向“实然”;提升“80”后中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利用良好的人际交往,达成多方共赢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