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合要素生产率研究是当代经济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综合要素生产率研究具有一定代表性和权威性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动力和增长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的重点在于运用索洛余值法,对1952年至2006年期间的中国综合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行测算并加以分析。与中外学者相比,本文对中国综合要素生产率的测算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笔者采用比例法确定测算模型中的参数α与β,避免了经验法确定的主观随意性和用回归法确定参数无法准确反映综合要素生产率短期变动等问题。第二、笔者在进行反复权衡后,将国内生产总值、资本存量净额和就业人员数分别作为产出、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的数据进行研究,这样得出的结论会更加贴近我国现实。第三、笔者不光测算了每年的综合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还将整个周期分为改革开放前与改革开放后两个阶段进行了测算。发现: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综合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18.47%提高到了42.88%,表明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正在逐步发生变化。第四、笔者将1978年到2006年这29年细分成了一个三年期、四个五年计划期和一个六年期1进行对比,发现:中国综合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经济体制改革和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第五、笔者将拓展性研究主要集中在综合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综合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和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的关系上。发现:综合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与经济增长存在同向变动的趋势;综合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并不存在明显的关系。最后,笔者根据对中国综合要素生产率的测算与分析,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