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西山地处北北东向太行山构造带和近东西走向燕山造山带交汇部位,长期以来人们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控制北京西山构造格局的东西向、北北东向以及北东向构造上。然而,从北京西山更大的范围来看,与上述已知主体构造格局不尽协调的青白口穹窿和北西向构造形迹所受关注和研究明显较少,有关北京西山地区代表性北西向构造的几何学特征、与其它构造形迹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形成机制,至今仍未得到比较深入和全面的揭示―青白口穹窿‖北东、南西两翼发育的次级不对称褶皱形态,可以反映出,―穹窿构造‖具有北东-南西向收缩的纵弯褶皱变形特征。并且在―穹窿构造‖核部岩浆顺层侵入且卷入穹窿变形。因此―青白口穹窿‖实际上是在纵弯褶皱作用机制下形成的一走向北西,南西翼陡北东翼缓的不对称短轴背斜。通过卷入青白口背斜变形的岩浆岩脉年龄以及不整合覆盖在背斜上的中生代南大岭组火山岩锆石年龄最终将青白口背斜的变形的时间限制在早侏罗世晚期至中侏罗世早期(177-174Ma)。安家漩背斜与青白口背斜两个背斜构造几何形态相似,核部形态皆呈南西翼陡、北东翼缓的不对称背斜。并且安家漩背斜与青白口背斜的枢纽平行,稍向北偏。故认为安家漩背斜是目前已知的青白口背斜北西向的延伸,而青白口背斜则可能曾经是这一区域性北西向背斜构造的东南部倾伏端。北京西山的北西构造除髫髻山向斜西北翼的安家漩背斜,以及青白口背斜外,还见于在髫髻山向斜的南东翼上苇甸背斜以及长操-大安山一带,且后两者也表现为南西翼较陡的不对称几何学形态。因此,北西向展布的构造形迹,在北京西山地区是分布较为广泛的构造成分之一。被人们所忽视的北西向构造发生在在印支运动结束后,燕山运动A幕发生之前。总体呈南西翼陡、北东翼缓的不对称褶皱形态。普遍发育于北京西山地区。之后经历西山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北西的的构造被随后的北东东-北东向收缩构造和伸展构造强烈改造,总体面貌已不再连续和清晰。北西向构造的发现,对于重新理解北京西山地区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进无疑具有重要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