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章 应用SS-OCT测量黄斑部脉络膜厚度观察其与CSC的相关性目的通过利用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Swept-source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S-OCT)观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患者黄斑部脉络膜厚度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临床确诊为CSC37例47只患眼及23例23只正常健康眼且年龄在50岁以上的患者纳入研究。其中10例患者双眼患病,27例患者单眼患病。CSC患眼组47只眼,CSC对侧眼组27只眼,正常健眼组23只眼。所有研究对象均行SS-OCT检查,测量ETDRS分区共9个区域(中央区域,1环鼻侧、颞侧、上方、下方,2环鼻侧、颞侧、上方、下方)的平均黄斑部脉络膜厚度,对比三组间不同测量区域脉络膜厚度的差异性。记录所有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眼压、屈光度数,分析影响CSC患眼脉络膜厚度的相关因素。结果CSC患眼组、CSC对侧眼组、正常健眼组平均年龄分别为(55.96±4.86)岁、(55.85±5.00)岁、(56.00±4.88)岁,三组的黄斑中央区域平均脉络膜厚度结果分别为(413.98±48.20)μm、(352.93±42.15)μm、(315.43±43.62)μm,CSC患眼组、CSC对侧眼组黄斑中央区域脉络膜厚度均较正常健眼组明显增厚(F=12.365,P<0.001),CSC单侧患眼组黄斑中央区域脉络膜厚度较对侧眼组明显增厚(t=9.208,P<0.001),其余各测量区域(1 环鼻侧、颞侧、上方、下方,2环鼻侧、颞侧、上方、下方)组间比较结果一致。CSC患眼1环和2环鼻侧脉络膜较其他测量区域增厚更加明显。相关性结果显示屈光度数是影响CSC患眼脉络膜厚度的相关因素(r=0.138,P=0.037)。结论50岁以上CSC患眼黄斑中央区域脉络膜厚度多在400μm以上,CSC患眼、对侧眼脉络膜均较年龄匹配正常人明显增厚,且CSC患眼黄斑部脉络膜呈弥漫性增厚,鼻侧脉络膜厚度较其他部位增厚更加明显。屈光度数是影响脉络膜厚度的相关因素。第二章 CSC患者的病灶活动程度与脉络膜毛细血管扩张程度(CCE)、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的相关性分析目的通过观察不同病灶活动程度的CSC患者的脉络膜毛细血管扩张程度(choriochapillary extension,CCE)和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ubfoveal choroidal thickness,SFCT),探讨CSC病灶活动程度与CCE程度及SFCT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2月我院门诊CSC 60例79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完善FFA、SS-OCT、OCTA检查。根据FFA特征判定CSC病灶活动程度分为3组,其中A组(轻度活跃组:早期轻度荧光渗漏,边界清晰,中晚期荧光渗漏增强,边界无扩大)16眼,B组(中度活跃组:早期点状荧光渗漏,中晚期荧光渗漏范围扩大)39眼,C组(重度活跃组:早期多个点状荧光渗漏强荧光,中晚期病灶荧光渗漏范围扩大)24眼。测量3组CSC患者的CCE程度(轻度扩张:脉络膜毛细血管扩张面积少于扫描面积的33%;中度扩张:脉络膜毛细血管扩张面积是扫描面积的33~66%;重度扩张:脉络膜毛细血管扩张面积大于扫描面积的66%)和SFCT,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本研究纳入的60例患者79只眼OCTA结果显示,A组16只眼中,脉络膜毛细血管轻度扩张9只眼、中度扩张6只眼、重度扩张1只眼;B组39只眼中,脉络膜毛细血管轻度扩张15只眼、中度扩张19只眼、重度扩张5只眼;C组24只眼中,脉络膜毛细血管轻度扩张3只眼、中度扩张17只眼、重度扩张4只眼。3组间CCE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471,P=0.033)。脉络膜毛细血管轻度扩张、中度扩张、重度扩张的SFCT分别是(384.52±56.45)μm、(408.72±40.66)μm、(426.14±45.41)μm,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7.175,P=0.001)。两两比较结果显示,脉络膜毛细血管重度扩张的SFCT均较轻度扩张、中度扩张的SFCT增厚(t=3.511、2.254,P=0.001、0.026);CSC病灶不同活跃程度与SFCT无明显相关性(r=0.446,P=0.152)。CCE程度与SFCT呈正相关(r=0.299,P=0.000)。结论随着CSC病灶活动性的加重,CCE程度加重,SFCT明显增加,并且CCE与SFCT具有正相关性。CSC的病灶活动程度、CCE程度及SFCT均可以作为临床上辅助诊断和评价CSC的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