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首先利用常规观测资料、风云卫星资料(TBB)和NCEP/FNL再分析资料,HYSPLIT (Hybrid Single 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 Model)轨迹追踪模式,探讨了四川盆地的盆西暴雨个例(2013年7月)和盆东暴雨(2007年7月)个例发生的环流背景条件、高原对流和西南涡、冷空气和水汽来源的特征及差异。然后,使用中尺度WRF模式,通过平均的初始和日循环边界条件进行半理想数值模拟,分析四川盆地降水日变化的可能原因,并利用敏感试验研究高原地表热力异常对下游天气系统的影响。主要有以下结论:1.盆西和盆东持续性暴雨过程的环流背景和对流活动日变化差异:盆西与盆东暴雨过程相比,盆西过程南亚高压偏北,200 hPa急流的位置偏北,西风槽位置偏西,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偏北,强度偏强,西南涡位置也偏西南;盆西和盆东暴雨过程的对流活动都有明显的日变化,对流下午在川西高原发展,后半夜到早晨在盆地发展,区别在于盆西暴雨过程有川西高原对流东移与盆地对流合并发展的过程,而盆东暴雨过程中川西高原对流在东移过程中减弱,无与盆东对流合并发展的过程。2.盆西和盆东暴雨过程冷空气和水汽输送的差异:盆西暴雨过程对流层中层有来自青藏高原以西的中亚地区和青藏高原西部的冷空气,低层水汽输送以来自孟加拉湾的西南气流为主,盆东暴雨过程对流层中层只在前期有来自中高纬度的冷空气,中后期在对流层中层无中高纬度地区冷空气影响,低层水汽输送以来白南海的东南气流为主。3.盆西和盆东降水日变化的可能原因:盆西、盆东持续性暴雨过程的半理想数值试验较真实地反映出四川盆地降水的日变化特征,随着热力环流上升支、低空急流在夜间的加强,西南涡增强,降水随之增强,盆地夜雨特征是热力环流和天气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之处在于,盆西夜间强降水主要从15UTC左右开始,受低层偏东风影响较大,盆东夜间强降水从18UTC以后开始,受低层偏西风影响较大。4.关闭青藏高原地表感热潜热通量的敏感试验反映出:高原主体和四川盆地西部降水显著减弱,盆地中东部降水增多,雨带东移,盆地降水的日变化特征仍然存在,但日变化的强度减弱。高原地面热通量关闭后,南亚高压减弱,东伸脊点偏西,西风槽强度减弱,但盆地东部700 hPa气旋性涡旋加强。低层垂直风切变的增强使涡度收支中倾斜项增强,有利于涡旋发展,使盆地西部降水减少,盆地中东部降水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