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对产出的影响问题一直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然而,不同学派对此解释和论证存在很大争议,其中最主要的是,凯恩斯学派坚持“货币非中性”理论,通过价格粘性以及在吸收理性预期的思想基础上将其理论模型化,并经历从结构性模型到一般均衡模型的发展过程;理性预期学派则假设公众对货币政策的理性预期和建立数理模型来得出货币政策对产出的影响仅取决于公众对货币政策预期误差。本文通过对货币政策理论的梳理后,认为这两个学派在对公众货币政策预期及其信息成本处理上存在局限性。凯恩斯学派从早期忽视公众预期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到后来像理性预期学派一样处理公众预期;理性预期学派则不考虑公众形成理性预期的信息成本。实际上,这种信息成本是存在的,而且是不能忽略的。再者,本文考察美国近20年的经济发展,认为美联储货币政策在美国经济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使美国经济成功避免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较大波动,并帮助实现美国经济总量较快增长。本文将这两方面联系起来思考的一个思路是,美联储在货币政策决策所依据的经济信息比公众形成预期的信息有优势,这样,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不仅可以很好的控制通货膨胀,而且可以协助经济增长潜力的发挥,进而美联储货币政策可以引导公众形成合理经济发展预期。首先,本文从两个方面阐述和论证美联储的信息优势来源:一方面,美国联邦储备组织制度安排以及相关的制度安排对美联储收集和运用信息有效性的重要作用以及对美联储承受较大信息成本的保障。美国银行的两级建制、联邦储备组织制度和联邦储备银行制度等方面安排不仅有助于金融创新与经济发展,而且解决了美联储有效收集、运用经济信息效率问题和成本承受能力问题;另一方面,美联储履行监管职能有助其获得相关经济信息,尤其是一些不能标准化、数据化的信息。接着,本文对美联储在信息优势的情况下如何制定其货币政策目标问题进行模型化分析。其结果表明,在信息优势下,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目标是有效控制通货膨胀,避免货币政策引起的通货紧缩以及协助潜在经济增长的发挥。然后,为了进一步显示在信息优势下,美联储货币政策目标特征,将其与其他货币政策目标的相关理论进行比较分析,并运用美国不同期间的经济数据对美联储货币政策目标进行计量检验,说明近20年来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实践是支持前面的论证,即在信息优势下,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目标是有效控制通货膨胀,避免货币政策引起的通货紧缩以及协助潜在经济增长的发挥。最后,本文分析和论证美联储组织制度、监管体制和两级银行建制对中国人民银行组织制度改革以及中小金融机构管理建制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