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拥有地球上7%的耕地,却养活着世界上22%的人口,我国人均耕地面积远远低于国际标准,我国粮食需求压力仍然十分巨大,目前,我国粮食生产主要是以小规模农户家庭为主,在生产水平、科技水平十分有限的条件下,我国化肥和农药的利用效率并不高,使农户不得不加大对化肥和农药的投入。农户大多会采取“高投入-高产出”的生产模式,所以会导致农药和化肥的投入日益增加。这样一来,我国粮食产量会得到一定的增产,但是增产不增收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甚至有的地方由于长期过量的使用化肥和农药,导致土壤酸化,造成农作物产量下降,品质低劣,使农产品滞销,导致农民不赚钱,甚至亏损。农药和化肥是一把“双刃剑”。科学的使用农药化肥,可以减少农作物的病虫害,会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但是过多的、不科学的、不加防护的接触农药化肥,会导致农作物中的化学残留难以分解,同时会使得空气、土壤、水源受到污染。近年来一些毒大米、毒木耳、毒水果,劣质奶制品层出不穷。化学残留还会渗透到农作物中,危害人们健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已经不仅仅满足温饱问题,人们逐步开始更加关注粮食的安全问题,人们对绿色、无污染的食品越来越重视。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国际贸易的日益发展。我国的农产品出口也在日益增加,但是由于我国在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使得我国农产品中的化学残留高于国际标准。国际上日益严格的安全标准也不断加强,已经严重的阻碍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使我国农产品出口屡遭拒收、扣留、退货、索赔等,造成巨额的经济损失。同时,也使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国际形象严重受损。我国政府也已经发现农药化肥的利弊,并于2015年3月15日,我国农业部下发《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和《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两个行动”分别提出目标:到2020年,化肥利用率达到40%以上、比2013年提高7个百分点,力争实现农作物化肥使用量零增长;主要农作物农药利用率达到40%以上、比2013年提高5个百分点,力争实现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在这样形势下,如何提高农药化肥的利用效率,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意义十分重要。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每年化肥和农药的使用率均位于前列,因此研究河南省农业化肥和农药的利用效率具有一定的必要性。洛宁县作为故县水库的中上游地区,其环境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当地的水资源状况,因此研究洛宁县农业化肥和农药利用效率不仅可以对当地农业生产中使用化肥和农药提出相应的建议,而且还可以为保护洛阳地区饮用水水质提供支持。本文通过对比介绍了欧洲的丹麦采取一系列完善的法律、高昂的税赋来提高农药化肥的利用效率,来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量。亚洲的日本则是运用先进的技术、良好环保意识。来提高农药和化肥利用效率和使用量的。同时,也发现我国在使用农药和化肥中的不足之处。本文通过2014年对于洛宁县地区农药和化肥使用情况的调查数据,调查问卷内容包含家庭基本情况、劳动力配置与收入情况、化肥农药管理、科技的投入、政策的实施等方面的信息,调查对象为河南省洛宁县赵村乡、底张乡和马店乡三个乡随机抽取的14个村269户。通过对河南省洛宁县269户调查问卷的调查,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的区别,所采取的农药化肥的施用方法也会不同。以及对农药、化肥的认识不同,在施用过程中投入的机械设备不同,和对科技的掌握程度不同,农药、化肥的使用效率也有着本质的区别。政府投入的财政、投入的技术指导人才的多少也直接影响着农药化肥的利用效率的高低。文章通过对调查数据的进一步分析和对农户进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运用前沿生产函数分析方法包括确定性前沿分析方法和随机前沿函数分析方法,本文考虑农业生产中来自不可控的因素较多,随机影响较大,因此本文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通过一次估计得到技术效率值,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出农药化肥的利用效率。指出存在这些不科学农药化肥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其中通过人均耕地面积、人均收入水平、亩均农业补贴、亩均农药化肥使用量、受教育程度等变量综合运用来分析洛宁县农药化肥利用率。最后,文章在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结论:(1)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在不断增加,但农业产出并未得到相应的增加。(2)农业生产技术效率有所提高,但是不同乡镇之间的差异较为明显。(3)农药化肥利用效率明显偏低,且样本农户的效率值较为分散,差异较大。(4)农药化肥利用效率受时间和地区的影响较为显著。(5)农药化肥施用量和人均耕地面积的增加都会对农药化肥利用效率产生明显的负作用。(6)人均收入水平、亩均农业补贴和受教育水平的提高都会促进农药化肥利用效率的提高。本文针对上述河南省洛宁县实地调查的农药化肥利用效率的基础上,针对所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1)完善农业相关法律法规,保障食品安全,提高农业利用效率。(2)汇聚各方资金,加大财政补贴力度,鼓励发展农业。(3)建立和完善农技推广人才机制,重视农民教育。(四)依靠科技,把握“互联网+农业”机遇,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