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GPS&InSAR研究藏南甲岗—定结裂谷现今构造活动特征

来源 :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lyan1823206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印度板块碰撞欧亚板块,使得藏南地区产生了众多独特的构造特征,最具代表性的是南北向拉张裂谷,其与青藏高原隆升、块体运动、地震发生密切相关。但是由于大地测量与地质资料的缺乏,对于藏南区域的裂谷带在地质构造中发挥的作用认识仍然有限。本文以甲岗-定结断裂为切入点,结合使用InSAR和GPS数据,明确该断层地震危险性、闭锁深度、滑动速率,以及相邻块体的旋转速度、运动速度,深入探究藏南区域的构造特征。2018年12月24日和2020年3月20日,在甲岗-定结断裂北段与南段分别发生了谢通门5.8级地震和定日5.7级地震。由于缺乏近场资料,地震震中和发震断层的位置仍有争议。利用Sentinel-1卫星轨道数据获取同震变形场,基于均匀弹性半空间模型反演了两次地震的同震滑移分布模型。探讨了发震断层和地震危险性。将得到的甲岗-定结断裂产状作为参考,以藏南地区的五条南北向断裂帕龙错断裂、隆格尔断裂、尼玛-定日断裂、甲岗-定结断裂、亚东-谷露断裂以及横穿而过的东西向断裂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为对象,划分了十个块体,使用计算得到的GPS速度场数据,基于负位错模型反演的方法,结合地质构造与之前学者的研究,探讨甲岗-定结断裂及整个藏南的构造特征。得到的结论如下:(1)2次地震的平均滑动角接近-90°,表明2次地震为典型的正滑移事件。谢通门地震的主要滑动位于2-12km的深度范围内,此次地震平均的滑动量为0.02m,最大的滑动量为0.10m,震源深度6.58km,孕震断层倾角为47°,地震矩5.056×1017Nm,相当于矩震级5.7;而定日地震的滑动分布集中于2-9km的区域内,此次地震平均的滑动量为0.03m,最大的滑动量为0.29m,震源深度4.50km,孕震断层倾角为52°,地震矩6.751×1017 Nm,相当于矩震级5.81。根据两次地震的震中位置和滑移机制,对比历史震源机制,本文认为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均为甲岗-定结断裂支断层。(2)研究发现,在闭锁深度方面,甲岗-定结断裂北段闭锁深度为16km,南段为9km;滑动速率方面,藏南五条南北向断裂整体表现为左旋走滑和拉张,南段拉张大于北段,其中甲岗-定结断裂的整体拉张速率为3mm/yr(北段拉张2.1mm/yr,南段拉张3.9mm/yr),而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主要表现为右旋走滑和压缩;在块体旋转速度方面,甲岗-定结断裂北段与尼玛-定日断裂北段之间的块体(块体)和亚东-谷露断裂与错那-琼结之间的两个块体(块体、)旋转速度最大,分别为-2.166±0.247°/Ma、-2.765±0.062°/Ma、-2.004±0.028°/Ma,其余块体旋转速率在0.2-0.7°/Ma范围内;在块体运动速度方面,速度皆在20-30mm/yr,呈北东向,由西向东逐渐偏往东方向,雅鲁藏布江以南块体速度普遍大于北部。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迅速推进,截止至2020年我国燃气管网总里程已接近十万公里。我国50%的国土面积位于Ⅶ度以上地震高烈度区域,包括23个省会城市和三分之二的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城市附近若发生一次大地震就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财产损失和重大的人员伤亡。长久以来,我国对于燃气管道工程抗震性能方面的研究已经日趋成熟,而对于地震发生后的紧急处置装置的研究仍有提升空间。目前,我国内陆使用
砂土液化问题一直是当今岩土工程和地震工程的重要课题之一。震害调查显示,液化作为地震灾害的一种形式,往往会引起地基承载力丧失、基础不均匀沉降、边坡流滑、侧向位移以及结构的破坏,造成严重灾害和人员伤亡。其中侧向位移使液化区建(构)筑物、道路、桥梁、管线等基础工程设施发生严重的破坏,并且往往会引起火灾等次生灾害,这种破坏比液化导致的其他任何类型破坏更加严重。因此,研究地震液化侧移问题,建立可靠的液化侧移
在地震预测领域中,地形变观测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地倾斜属于地壳形变的一种,所以用于观测固体潮汐形变的倾斜仪对地震前兆预测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目前国内现役垂直摆倾斜仪整体尺寸更小、安装和使用调试较为方便,仪器中的差动电容位移检测采用模拟电路实现,由于模拟电路在增益稳定性较弱,同时自动化程度不够高,而数字电路在这些方面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同时数字电路在便于调试,信号保真方面表现优于模拟电路,故本文提
2008年5月12日,龙门山断裂带发生了Ms8.0级汶川地震,对当地造成了极大的损害。这次地震首先在西南段发生逆冲破裂,后向东北发展为右旋走滑破裂,破裂总长达300公里。汶川地震的震后形变蕴含有龙门山断裂带区域介质的流变信息及该区域的地壳运动和深部构造运动信息,尽管距地震发生已过去十二年,但关于汶川地震震后形变方面的现有成果中,一部分学者研究震后早期内变化,一部分学者针对震后长期形变进行持续跟踪分
发震构造的准确判识,是认识和总结地震破裂过程的基础,能为地震监测预报和震后趋势研判提供参考。2019年11月25日,广西靖西发生Ms5.2级地震。本次地震给当地经济和民生带来巨大的破坏,直接经济损失达2393万元。本次地震震区位于右江盆地地区,区域地质构造复杂,受印支块体、川滇块体和华南块体共同影响,导致该地区现代构造活动活跃。地震震中150km范围内,地震活动较为活跃,有记录的Ms≥4?地震有9
莫霍面通常表征岩石圈结构及其变化,其不仅记录了岩石圈形成与演化的深部过程,同时也记录着岩石圈浅部地表物质对深部过程制约的动力学过程。因此获得研究区域精确的莫霍面深度可以为研究区域构造,地震活动等提供一个基础的整体地壳模型。莫霍面的获取方法通常为重力学以及地震学方法,但是这两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地震方法可以获取剖面或者台站下部精确地壳构造,但是其横向分辨率较弱,结果分布也具有不均匀性,而重力反演计算
地震监测预警网络的扩展随之而来的现象是地震观测数据量急剧增加,相比较于为解决海量数据处理问题的分布式大数据平台,传统单机平台下的地震数据处理软件以无法满足当今地震预报工作,依赖于实时数据流监测的变形监测和测震数据流响应拾取显示等对时间依赖性较强的监测工作在传统监测平台下已无法满足当前需求。传统监测平台针对数据流所采用的”轮询”模式常导致服务器网络消耗大,数据处理工作过分依赖于服务器性能且效率低下,
地倾斜观测是地壳形变观测中的一种,其主要目的是获取地震震前异常信息与地震孕育信息。摆式倾斜仪是进行地倾斜观测的一种重要观测仪器。摆式倾斜仪检测平台主要由倾斜平台、微位移发生装置、激光干涉仪、待测摆式倾斜仪以及数据采集器等组成,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标定出研制的摆式倾斜仪的灵敏度、线性度误差等各项指标。微位移发生装置主要是利用压电陶瓷产生阶跃信号推动倾斜平台,当倾斜平台产生倾斜量后,摆式倾斜仪输出量发生变
随着地球物理观测理论和技术的发展,高性能地震前兆观测仪器的需求日益增加。数据采集系统是前兆观测的关键设备,其性能直接影响前兆观测的数据质量。目前前兆数据采集器所采用的A/D转换模块多是Σ-Δ型A/D转换器,因而数据采集器的性能受限于A/D转换芯片的性能。高性能A/D转换芯片的供应容易受限,超过24位的A/D转换器在市面上十分稀缺,而且成本居高不下,严重限制了地震观测仪器的大规模使用与推广。因此,另
近年来,水库蓄水、油气资源开采等人类活动诱发地震问题备受关注。本文选取三峡水库和吉林松原油田两个典型人类活动区开展地震活动研究,2014年3月27日和3月30日三峡秭归地区分别发生M4.5和M4.7地震,2013年10月31日至11月23日,吉林松原地区接连发生了5次M≥5级地震。秭归和松原研究区均属于弱震区,分别有水库蓄水和油田开采的人类活动。本文分别以上述两个震群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序列的库仑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