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LISS和DCS固定股骨转子下骨折的生物力学比较研究目的:对AO微创固定系统(Less Invasive Stabilization System, LISS)和动力髁螺钉(Dynamic Condylar Screw, DCS)两种内固定器固定股骨转子下骨折的生物力学进行比较。方法:选取股骨近端相似的成年(35~50岁)尸体干股骨标本12根,每个标本在小转子下方1cm处用斜切机截骨,做成2cm间隙,模拟粉碎性股骨转子下骨折模型。将12根股骨标本随机分成为2组,第1组采用倒置LISS固定,第2组采用DCS固定。分别在股骨标本内侧距骨折线近、远侧1 cm各放置一枚电阻应变片,将标本固定在Instron-8874液压伺服力学实验测试机上,连接端子引出的导线与转换箱,连接转换箱与静态电阻应变仪,进行非破坏性应力加载实验,采用电阻应变测量法(电测法)行应力测试。分别观察两组骨折模型的载荷—应变关系、股骨头的载荷—位移关系和股骨头的轴向刚度。之后再进行非破坏性循环加载实验。载荷的峰谷值设定为0~150N,加载频率为1Hz,循环周期为2000次。对实验所得生物力学各指标用Chauvent准则进行精度分析,误差处理,方差不齐者,进行数据转换,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果:轴向压缩实验中,载荷—应变关系结果为,LISS内固定组在应变片1和应变片2处的应变,均较DCS组相应的应变值小;载荷—位移关系结果为,在600N时LISS组和DCS组股骨纵向位移分别为2.87±0.84mm,9.12±0.74mm;载荷600N时,LISS固定组的轴向刚度为209.06±18.63 N/mm, DCS固定组为65.79±7.26 N/mm。动态疲劳实验中,在相同循环加载周期的情况下,LISS内固定组股骨头的最大下沉位移是小于DCS组的;LISS内固定组在股骨头最大下沉位移达到0.5mm时所承受的力为130.83±11.67 N,而DCS固定组此时所承受的力为80.76±7.35 N;当股骨头最大下沉位移达到0.5mm时,LISS内固定组已经是循环加载周期的1231±30次,而DCS内固定组只是第379±18个循环加载周期。经统计学分析,以上差异均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股骨转子下骨折的两个固定组中,股骨远端LISS倒置内固定比DCS内固定更牢固,且LISS抵抗轴向变形的能力要强于DCS内固定器。第二部分微创固定系统倒置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临床研究目的:探讨微创固定系统(Less Invasive Stabilization System, LISS)倒置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治疗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10月-2009年5月,采用倒置LISS治疗31例股骨转子下骨折。本组男23例,女8例;年龄27~83岁,平均48.6岁。致伤原因:交通伤12例,坠落伤6例,压砸伤4例,摔伤9例。骨折按Seinsheimer分型,ⅡC型4例,ⅢA型12例,ⅢB型6例,Ⅳ型6例,V型3例。手术方法:麻醉满意后利用牵引床对股骨转子下骨折进行闭合复位,此后通过大转子外侧切口将对侧的LISS钢板倒置插入,骨折复位满意、钢板位置适宜后,在瞄准臂引导下分别在远、近骨折段钻入4-5枚锁定螺钉。结果:本组手术时间35~80min,平均50min;术中出血60~150ml,平均失血量90ml。31例患者随访平均15.6个月,术后平均18.2周X线片显示明显骨痂形成或骨折线消失。无内固定松动及深部感染。患肢髋关节平均活动度为:屈曲115°,外旋35°,内旋15°,内收15°,外展36°。采用改良Harris髋关节评分法进行评估,最后随访平均92.6(82~100分),优24例,良7例,无疗效不良病例。结论:倒置LISS微创固定股骨转子下骨折效果良好,具有固定可靠、手术创伤小、不需植骨、骨折愈合好、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一种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有效方法。